守护夕阳事业,打造朝阳产业。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围绕如何更好地推动银发经济发展展开了热议。对此,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孙依婷认为,应契合积极应对老龄化战略和人工智能技术革命新机遇,聚焦“产业智能化”和“人口老龄化”协同融合,开发银发经济发展新业态和新模式,探索银发经济驱动就业扩容提质新机制,打造新时代高质量充分就业新引擎,把握AI浪潮下劳动力转移新动向,创建就业结构优化新机制,建构就业促进新制度。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国办发〔2024〕1号)》提出,“银发经济是向老年人提供产品或服务,以及为老龄阶段做准备等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总和,涉及面广、产业链长、业态多元、潜力巨大”。
一、银发经济是新时代高质量充分就业新引擎
全体老人养老刚需及其升级,驱动银发经济规模化和品质化。银发经济,从失能失智老人拓展至全体老人,从养老服务拓展至养老用品用具,从老人生活物质需求拓展至精神文化需求。2024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超3亿,占总人口22%。“60后”“70后”约4.4亿人,占总人口31%。未来一二十年,养老刚性需求进入集中释放期,旅居养老、娱乐养老、安享养老等需求不断涌现,银发经济持续延链、扩面、扩容和提质。2019-2023年,中国银发经济市场规模年增长率达13.2%,2024年达8.3万亿元,约占GDP6%,2035年银发经济预计达30万亿元。
银发经济是新时代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增长极。银发经济,既能吸纳养老护理员等低技能劳动者就业,又能创造老年健康大数据工程师等高技能人才岗位;既能创造老年文娱策划师等适宜青年的就业机会,又能开拓社区养老顾问等老年人岗位;既涉及适老化改造施工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又关涉智慧养老算法、算力等技术密集型行业。银发经济可创建就业技能全兼容、劳动年龄全覆盖、就业行业全融通的就业生态。当前传统养老服务业中护理员缺口550万;2035年银发经济新增就业将达3971.1万人。
银发经济是接纳劳动力转移再就业的新流向。当前,产业智能化会造成制造业等操作技能工人转移再就业;产业结构优化会造成建筑业等服务技能人员转移再就业。聚焦养老服务的银发经济发展,一方面推动养老服务延伸至社区和居家,实现城市转移再就业社区化,另一方面促进养老服务下沉至县域,拓展至镇乡村,实现“家门口”返乡就业。
二、银发经济赋能高质量就业的逻辑向度
银发经济新业态拓展就业新空间。银发经济新业态的核心是从生存型养老到品质型养老。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优化养老服务,整合养老资源,开发智慧养老、旅居养老、养老金融等新业态,创造老年健康数据管理师、银发电商主播等新就业机会。创建智慧养老社区或“田园养老综合体”,打造全场景智能养老环境,集养老、医疗、商业、居住于一体,建设社区(乡村)养老驿站或日间照料中心,提供助餐、康复和社交等养老服务,既能补齐面向社区(乡村)居家养老服务“短板”,又能促成街道社区或县域乡村的高质量充分就业。
银发经济新模式催生就业新技能。银发经济新模式不断涌现,包含但不限于健康科技驱动“预防式养老”、社交与情感需求驱动“陪伴经济”、跨界融合驱动“养老+”等新模式。银发经济孕育新商机,从健康、社交、便利、尊严四大痛点切入,结合政策红利与科技赋能,聚焦“需求精准匹配”与“服务体验优化”,激发万亿市场,抢占创业先机。银发经济新模式催生的就业新技能,本质是“以老人为中心的技术服务能力”。从业者需兼具“温度”与专业度,融合养老服务的技术、技艺与技巧,才能满足老龄友好型社会的高质量需求。
银发经济新岗位提出就业新要求。银发经济创造新岗位,包括技术开发应用型岗位、养老照护技能型岗位、服务运营管理型岗位、跨界融合性岗位,其核心能力是技术应用能力、跨界整合能力、人文关怀能力。银发经济从业任职新要求,体现“硬技术+软技能+跨界思维”融合,从业者需打破传统职业边界,成为懂科技、懂老人,能整合资源的复合型人才。
三、对策与思考
落实国家政策文件中抓好银发经济劳务品牌建设的要求。梳理银发经济产业链、技术链、创新链、创业链、供应链中的主要企业、关键流程、核心岗位、特色技能。明确银发经济劳务品牌的主要服务对象,即全体老人,包括活力老人、空巢老人、留守老人、返乡老人、高龄老人、失能失智老人、特困供养老人、临终老人。厘清银发经济劳务品牌的主要应用场景,如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返乡养老、旅居养老、临终孝老。构建银发经济劳务品牌体系,打造区域聚集明显、技能特色鲜明、规模执业显著的劳务品牌系列,如居家养老服务师、社区养老服务师、机构养老护理师、返乡养老服务师、旅居养老服务师、临终孝老服务师、智能养老开发师、智能养老维保师等,为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人才人力支撑。
创建银发经济产业行业企业用工服务平台。建设银发经济人才数据库,以岗位或工种为单位,建立人才标签。鼓励银发经济相关行业企业做好人才需求预测,及时发布岗位需求、薪酬待遇。开发银发经济人才智能推荐系统,运用AI算法,精准匹配用工需求与就业意向。开展“候鸟式”养老服务用工试点,建设跨区域人才调剂平台,引导银发经济人才适应季节性、跨区域养老服务模式。
构建银发经济从业者“晋级链”,建立两支人才队伍。一是技术技能晋级链,对焦银发经济产业链上的关键环节和核心岗位,分类分层,建立“徒-工-匠-师-家”晋级链,培育银发经济技术技能人才队伍。二是创新创业晋级链,对焦银发经济领域的创新创业人员,按照创建市场主体的用工规模、产品产值、社会贡献等,建立银发经济“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主-规上企业主-领军企业家”晋级链,培育银发经济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和市场主体。
构建中国特色养老人文情怀,构建“伦理+技能”双维培养机制。梳理和界定中国特色养老情怀的本质内涵、行为规范、适用场景和认定标准。升维养老职业技能标准,将“隐私保护”“尊严维护”等指标纳入养老职业资格认定。推进养老产教融合,校企共建“沟通模拟舱”,强化养老伦理决策能力实训。创建养老职业资格“一项否决”制,对入职前或履职中不满足养老伦理规范者,暂停或取消银发经济执业资格,探索养老限期禁业和终身禁业制度。
作者:李 波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孙依婷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