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献策映初心,履职不停步。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是汇聚民智、共商国是的盛会,也是展现代表委员履职风采的重要平台。一条条建议、一份份提案,既是凝聚民意的“任务书”,更是擘画蓝图的“施工图”。进入两会时间,人民论坛网特别推出“两会国是厅”专栏,聚焦两会热点,聆听代表委员声音,展现新时代代表委员的责任与担当。
杨正平
全国人大代表 广西柳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检测计量中心化学分析室化验工
我国河湖资源丰富,长江、黄河、珠江、淮河等七大水系纵横交错,形成覆盖全国的生态脉络,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所在,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
国家战略层面的政策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大力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为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为推进河湖生态价值转化提供了顶层设计指引。
法律法规的保障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确立了环境保护优先原则,《水污染防治法》明确要求建立水环境生态保护补偿机制。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意见》,为社会资本参与河湖治理提供了制度保障。《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行动计划》为建立流域横向补偿机制奠定了政策基础。生态环境重要性。河湖作为水循环系统和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否,不仅关系到各区域自身的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更对国家整体生态安全格局具有基础支撑作用。良好的河湖生态能够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生态保障。一旦河湖生态遭到破坏,将会引发跨区域、跨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国家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构成系统性威胁。
为此,建议:
完善多元化投入与协同治理机制。建议在重点流域试点“生态管家”模式,遴选具有专业资质的环保企业承担干支流常态化管护,政府根据水质改善幅度、生物多样性恢复程度等指标分期支付服务费用。建立跨省界断面双向补偿机制,上游省份水质每提升一个类别,下游按水量比例给予补偿,反之则承担赔付责任。强化数字赋能,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运用AI水质预测、无人机巡检等技术提升管理效能。通过数字化手段,可以实现对河湖的实时监测和精准管理,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开发全民参与的智慧巡河平台,普通市民通过手机App上报污染线索、参与河道清理等志愿服务,可累积生态积分兑换景区门票、公共交通优惠等奖励。
构建河湖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与交易体系。建议以典型流域为单元开展生态产品总值核算试点,将水体净化、水土保持、气候调节等隐性价值转化为可量化的经济指标。这将有助于全面评估河湖生态系统的价值,为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对于水电开发、矿产资源开采等经济活动,实行生态占补平衡制度,要求企业按照开发强度配套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建立流域生态产品交易市场,允许上下游地区开展水权交易、排污权置换、碳汇指标买卖等市场化运作。例如水电企业可购买支流生态修复服务抵扣部分环境成本,工业园区可通过投资湿地建设置换排污指标,形成 “开发一方、修复一片” 的良性循环。这将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推动流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创新“河湖+”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建议国家层面制定河湖经济带发展规划,在确保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汲取发展水经济特色产业取得成功的地区的经验,培育水经济特色产业。依托高原冰川水、深层岩溶水等稀缺资源,培育天然饮用水、医疗康养用水等高端水产业,建立从水源地到灌装线的全程溯源体系。这将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水产品的需求。利用优质水源开展生态养殖和特色农业,如广西柳州从2020年起已连续5年获得全国“水质冠军”,发展陆基圆筒水产养殖、融安金桔和螺蛳粉等产业,新型绿色生态农业蓬勃发展。这将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拓展水域空间发展赛艇、漂流、潜水等水上运动业态,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体育+生态”I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