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献策映初心,履职不停步。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是汇聚民智、共商国是的盛会,也是展现代表委员履职风采的重要平台。一条条建议、一份份提案,既是凝聚民意的“任务书”,更是擘画蓝图的“施工图”。进入两会时间,人民论坛网特别推出“两会国是厅”专栏,聚焦两会热点,聆听代表委员声音,展现新时代代表委员的责任与担当。
董月琳
全国人大代表 柳州工学院语言文化与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
目前,我国已有近300个城市确立了市花,多个城市积极探索“一花一城”的发展模式,即通过挖掘地方特色花卉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花卉产业链,进而推动生态经济的发展。广西柳州以其独特的洋紫荆资源,成功打造了“一花一城”的城市名片,为生态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湖北武汉围绕樱花构建起覆盖种苗培育、主题旅游、文创研发的全产业链,河南洛阳则通过牡丹实现从观赏花卉到深加工产品的多元价值延伸。推动“一花一城”产业链的延伸,构建生态经济新模式,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花卉产业作为林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 “一花一城”产业链,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推动花卉等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符合国家推动绿色转型、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战略方向,符合国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需求。
为此,建议:
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一花一城”产业链生态经济体系。一是由国家层面开展“一花一城”试点建设。支持各地申报试点,因地制宜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花卉品种,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花卉主题城市。支持试点城市“一花一城”围绕花卉植物开展生物科技研究。比如对洋紫荆、牡丹等的茎皮、花、果实、枝、叶各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开发药用提取物(如抗氧化成分)、精油化妆品、环保染料等高附加值产品;联合相关监督管理部门、食品企业对洋紫荆、樱花、牡丹的花、叶、果实营养成分进行分析测定和营养价值评价,根据不同成分的药理作用,对不同成分进行药食同源产品开发,将其列入药食同源目录。二是建立产学研用合作机制,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建立各类花卉植物的种质资源库,进行新品种选育。比如洋紫荆,持续推进洋紫荆航天、辐照诱变和化学诱变等工作,筛选优良品系,培育抗逆性、早花、晚花及多色系新品种,建立洋紫荆种质资源库,创新洋紫荆新品种,延长观花经济。通过调控技术延长开花时间,增加观赏和经济价值。进行花香育种,研究精油提取工艺,激发“一花一城”产业链的发展活力,提高城市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推动“一花一城”产业链与创新经济深度融合。支持推动生态价值转化创新,设立地方特色植被或花卉类生态补偿专项基金。一是通过探索城市绿化碳汇交易试点,利用碳汇收益支持城市绿化。可推动地方通过试点市花市树碳普惠交易试点,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方法学及计量监测办法,丰富城市绿化保障措施。比如柳州拥有约30万株洋紫荆,数量全国第一,每年可吸收约5400吨二氧化碳,可探索将碳汇量价值反哺洋紫荆养护和培育。二是建立“一花一城”生态补偿机制。由于各地城市市花具有提升城市形象和带来辐射生态产业效益的作用,可探索将文旅、康养等行业对城市市花种植和养护的补偿。
促进“一花一城”产业链与文旅、乡村全面振兴深度融合。以试点建设为依托,支持各地推进特色花种品牌化、标准化建设,助力 “一花一城” 产业链与文旅、乡村深度融合,赋能乡村全面振兴。一是打造国家级花卉文化标识。鼓励各地市依据本地特色花卉植物的品种及文化内涵等方面积极申报,推动花卉产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以花卉植物为特色的生态经济新模式。比如将“一花一城”纳入“中国四季旅游推广计划”,联动外交部打造外宣品牌(如“紫荆花城·醉美柳州”),对“一花一城”主题公园建设、乡村全面振兴、智慧旅游项目给予专项资金与政策支持。举办各类特色活动,如在花季举办城市马拉松等体育赛事、打造花漾市集、开展生态论坛等,吸引大量游客,为城郊乡村游、乡村特色农产品销售等创造市场。全方位促进花卉产业与旅游、文化、乡村全面振兴相融合,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活力。二是构建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支持制定涵盖花卉植物种质创新、智能栽培、技术推广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并推动其纳入国家或行业标准体系。以柳州洋紫荆为例,从国家层面制定《洋紫荆栽培技术国家标准》,将其纳入 “乡土珍贵树种推广名录”。将柳州推动成为全国洋紫荆种苗繁育与技术输出中心,带动周边乡村发展洋紫荆种植产业。将花卉产业纳入林下经济体系,发展森林康养形成规模化效应。通过“柳州标准”向“中国标准”的跃升,形成“一花一城”可复制的产业标准化模式,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