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精神永不过时。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画出“路线图”,广大党员干部应当以雷锋的爱岗敬业、奉献精神、集体观念为标杆,写好乡村全面振兴路上的一个又一个“雷锋日记”新篇章。
学雷锋的爱岗敬业,写好乡村全面振兴“产业篇”。雷锋同志在鞍钢建设中白天钻研操作技术、夜晚研读机械手册的故事,蕴含着对岗位的执着坚守,诠释了事业为重的价值追求。当乡村全面振兴大幕开启,这种“干一行专一行”的精神品质,正为现代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注入强劲动能。新时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正如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的,要“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一方面,要把推动农业科技协同攻关当成着力点,党员干部要善于整合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创新资源,主动搭建产学研用对接桥梁。聚焦生物育种产业化、智能农机装备研发等关键领域,以党建联建助力创新要素集聚,用组织优势破解科研力量碎片化难题;另一方面,要善于构建智慧农业应用场景,扎实推进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的探索创新,力求用数字链条串联起田间感知到管理决策的闭环,要建立健全智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循序渐进提升新型农业生产方式接受度。
学雷锋的奉献精神,写好乡村全面振兴“人才篇”。雷锋冒着严寒燃起油灯,为战友补习算术课的场景,如今在乡村全面振兴主战场转化为人才培育的薪火传承。当新型农民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力军,这盏灯火,如今照亮了人才兴农的历史自觉。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鲜明指出,要“健全乡村人才培育和发展机制”,破解乡村人才短缺的老大难问题。这要求党员干部既要俯身扎根乡土挖掘传统技艺传承者、新农人先行者,又要前瞻布局现代农技实训基地、返乡创业孵化平台,把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融入产业链发展进程,形成“以产育人、以人兴产”的良性循环。一方面,各地要对标文件“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要求,将培育本土人才与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结合,强化县域人才承载力,使得人才落地实现从“候鸟迁徙”到“筑巢安居”的转变。另一方面,要促进深化联农带农机制。党员干部要勤跑腿,在龙头企业与合作社运营中嵌入人才孵化功能,通过“田间课堂”“师傅带徒”等形式将生产链转化为培训链。要建立新农人返乡创业项目库,统筹信贷支持、用地保障等政策包,为乡土人才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
学雷锋的集体观念,写好乡村全面振兴“组织篇”。雷锋和战友们用血肉之躯筑起防汛堤坝的场景,映射着集体主义精神的不朽光芒。而今,这份拧成一股绳的团结伟力,正转化为乡村全面振兴战场上的组织优势。一方面,破除“枷锁”是重建组织凝聚力的当务之急,需以刀刃向内的勇气落实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要求,让党员干部真正回到田间地头,实现从“围着屏幕转”到“围着群众转”的重要转变。另外,针对乡村全面振兴领域“蝇贪蚁腐”易发问题,必须用制度创新筑牢防线,要建好健全小微权力“多维度清单”,在重大事项决策时坚持用好“四议两公开”等制度,用铁一般的纪律锻造一支纪律严明、群众信赖的乡村全面振兴铁军。此外,还要加强党建联建,通过创新“党建+产业联盟”等组织形式,通过跨村联建、村企共建等方式实现资源整合,让党支部站前台、合作社搭舞台、农户当主角,为乡村全面振兴添上强大的组织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