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感知群众冷暖的“神经末梢”。在浙江长兴雉城街道,一场以网格党建为抓手的治理变革正在生动演绎。通过织密组织网络、激活红色动能、创新服务机制,这里正用“党建绣花针”穿起基层治理的“千条线”,为新时代“枫桥经验”注入鲜活注脚。
党建“绣花针”穿起治理“千条线”
雉城街道将全域划分为123个治理网格,创新实施“支部建在网格上、党员沉在楼栋里”模式。通过建立“街道党工委—社区大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四级架构,1300余名党员化身“红色管家”,实现群众需求在网格发现、资源在网格整合、问题在网格解决。古苑新村老旧小区改造的现场,网格党员带头拆除违章建筑,参与居民矛盾纠纷,顺利完成各项基础设施改造,实现老旧小区“颜值”“内涵”双提升。马北小区通过网格党支部牵头,仅用30天完成多年未解决的停车管理难问题,印证了“组织扎根一寸,治理加强一尺”的实践逻辑。
先锋“红马甲”绘就民生“同心圆”
雉城街道创新“红管家”党员志愿服务机制,组建政策宣讲、矛盾调解、助老扶幼等78支专业化服务队。党员干部身着“红马甲”常态化开展“敲门行动”,累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3200余件,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7.6%。高阳桥社区打造的“红邻会客厅”成为收集民意的“前哨站”,通过“一杯清茶话家常”的形式,让“陌邻”变“睦邻”,生动诠释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服务真谛。
数字“云平台”激活治理“末梢神经”
面对数字化转型浪潮,雉城街道搭建“数智化社区”管理平台,整合党建、综治、城管等12个系统数据,实现“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城”。设置“群众爆料”“随手拍”等功能模块,让群众诉求“秒接单”。今年以来,通过智能预警系统提前化解安全隐患132起,办结民生事项效率提升68%。这种“线上+线下”双网融合模式,让基层治理既接“天线”更接“地气”。
从“管理”到“治理”,从“被动”到“主动”,雉城街道的实践揭示出基层善治的密码:唯有让党建扎根于网格、服务落脚于民生、创新着眼于长效,方能在“精微处”见真章,于“寻常处”显功力。
(浙江省长兴县雉城街道高阳桥社区 杨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