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一良将,胜百连城壁。”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加强拔尖创新人才、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创新驱动本质是人才驱动,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支撑。加快人才体系建设,发挥其“第一资源”作用,是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是我国科技自立自强、创新创造活力迸发、形成人才国际竞争比较优势的持续动能。
人才兴,事业旺。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在人才引进上要“不拒众流”“汇流成海”,运用人才招聘、揭榜领题、项目合作等多元化引才机制,关键领域鼓励团队整体导入,体现灵活高效、匹配适用。定制引才“政策包”,对重大战略任务急需、领域稀缺的顶尖人才和特殊人才,采取“一事一议”方式按需支持。把实际能力作为选才引才第一标准,不唯“帽子”和资历论,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拓展“唯才是举”的视域,发挥“以才引才”作用,加强与人才资源池的联动,打造招才引智“强磁场”。
人才评价是“指挥棒”,也是“风向标”。人才评价要与人才培养贯通起来,多些“静待花开”“等待树成”的耐心,把短期评价和长期评价相结合,把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营造探索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通过系统性、工程化项目淬炼加速人才成长,为人才“一鸣惊人”创造条件,鼓励更多青年人才在“大舞台”上发光发亮,激励更多人才投身科技创新、技术攻关当中,担当重任、挑起大梁,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搭建人才学术交流平台,举办各类学术论坛和交流活动,与国内顶尖高校院所开展人才联合培养,实现学科建设、人才建设和科研实践的一体化发展。
“梧桐树”种好了,人才自然就会近悦远来。要在政策的“软”环境和服务的“硬”环境上下功夫,保障好人才的事业发展需求、待遇生活需求,免除人才的后顾之忧,让人才引得进来更留得下来。赋予人才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和团队建设自主权,在岗位晋升、职称评聘上给予适度倾斜。在人才安居工程体系建设上,着眼多功能、多层次、多形式,切实回应人才的利益诉求,协助解决儿女就学、安家落户、医疗就业等问题,营造爱才、惜才、敬才的浓厚氛围,打造一流的人才高地。
支撑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科技人才走在前列。锚定“人才优先发展”和“人才引领驱动”的定位,深刻把握人才集聚特征和人才发展规律,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必将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的良好局面,实现更多领域的跨越、更多成果的涌流。(作者:范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