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社会治理 > 美丽乡村 > 正文

以通组路建设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三台实践

“十四五”以来,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围绕“打通大通道、畅通微循环、关注民生事”的总体思路,以村组道路建设为突破口,以建设“放心路、安心路、民心路”为目标,着力破解“资金短缺、质效欠缺、城乡差距”三大难题,实现建制村100%通硬化路,村民小组通硬化路比例81.48%,为构建“南北畅达、东西贯通”的交通运输格局奠定坚实基础。

1

基础设施短板制约着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三台县是农业大县、人口大县,全县30户以上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数量位居全省第四,通组硬化路建设管理任务重。加之三台县域内地形复杂,南部和东部片区山高沟深,道路建设成本高、难度大,部分偏远村民小组长期依赖泥结石路通行。截至2021年底,全县村民小组通硬化路比例仅为36.6%。农村地区长期面临路网密度不高、通达深度不足、管护难度较大的难题。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的短板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关键问题。

近年来,三台县交通局利用国家、省级出台《农村公路中长期发展规划》《关于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和省厅“十四五”中省补助资金支持农村公路“以奖代补”政策,以通组道路建设为抓手,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启动30户以上自然村通组硬化路建设需求采集上报工作,最终入库里程1383公里,位居全省第三,全力推进农村交通网络提档升级。

2

多方联动缓解资金短缺,建设群众放心路

交通项目建设资金主要依赖财政投入的单一渠道,而三台财政现状无力支撑全县通组路建设。为满足群众对通组路的建设需求,三台县交通局多方联动,破解资金瓶颈。 

对上争取强保障。“十四五”以来,积极争取中省补助资金3.18亿元,专项用于项目库内村道和通组路建设。

整合资金聚合力。创新“交通+产业”“交通+文旅”等资金整合模式,协调统筹县级部门资金约2.38亿元用于村内道路建设。

激发参与积极性。建立“先建后补”机制,激发镇村积极性;同时鼓励各村通过“一事一议”等方式动员沿线镇村群众投工投劳或筹集资金。“十四五”以来,全县共筹劳、筹资约3300万元用于通组路路基部分建设。

以工代赈助增收。近年来,三台县大力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实施通组路项目镇(乡)19个,共吸纳脱贫户、监测户、一般户等劳动力约1000人次参与建设,发放劳务报酬212万元,人均增收约2000元,既缓解资金缺口,又助农增收。

3

全程监管破解质效欠缺,建成安心路

通组路建设事关百姓出行安全,既是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的综合性、系统性工程,又是惠及农村农民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三台县交通局严控建管养质量,提升服务质效。

标准化管理。三台县交通运输局免费向业主单位提供施工设计图,建立项目进度“周收集、月调度”机制,对进度滞后的镇(乡)进行文件通报或点对点督促,同时,协调县发改局、自然资源局等相关部门,及时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

全程化监管。三台县交通运输局坚持“行业监督、专业抽检、施工自检、群众参与”的质量管理机制,各镇(乡)建立健全项目管理机构,管理责任落实到人。严把施工工艺关、安全生产关、竣工验收关,聘请第三方试验检测公司对工程实体进行试验检测,确保项目质量合格。

全方位管养。建立农村公路“总路长+县、乡、村道路长”的三级路长制,全县农村公路“路长制”覆盖率达100% ;探索“纪委书记+路长+养护”的养护监督体系和多元养护模式,提升道路安全管护质效;加大道路安全隐患和次差路整治力度,开展单车道加宽、增设错车道等工程建设,有效提升道路通行能力。

分类施策缩减城乡差距,铺筑民心路

三台县将交通事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统筹考虑,按照公路建设与综合交通规划相结合、与城乡协调发展相结合、与乡村全面振兴相结合的“三结合”原则,解决农民的“出行难”问题,赋能乡村全面振兴,铺就民心路。

以需求导向做规划。编制涪江三产融合发展、凯江开放型经济片区等5个镇(乡)级片区规划,结合镇村产业发展、群众出行等需求,在项目规划过程中重点向交通基础相对薄弱的东部和南部以及产业发展重点镇(乡)倾斜。

以路景融合建好路。串联鲁班湖、团结水库等旅游景点实施道路提升工程建设,通过增设安全护栏配套设施、采用机械化养护设备等新技术,累计打造9条“四好农村路”示范路,既提升路网服务能力,又带动沿线农旅产业融合发展,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新动能。

以农民增收重投入。对集中连片的产业发展地区倾斜资金,建设通组路,以助力农民农副产品销售降本增效。2021年以来,针对景福镇儿儿菜种植面积广、产量大,投入资金约420万元,建设通组路14公里,让当地儿菜等特色农产品销售运输成本降低75%,种植户每亩增收1000余元。

4

成效:网络更畅通 城乡更融合 产业更强劲

网络覆盖更全面。“十四五”以来,三台县紧抓政策机遇,累计建成通组硬化路(3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项目)418公里,建设里程排名全省第二、全市第一,惠及全县33个镇(乡)、620个村民小组。截至2024年底,3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率达81.48%,较2021年提升44.88%。2025年继续实施通组路200公里,预计到年底,全县3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率将超85%。

城乡融合更深入。依托农村公路建设发展,三台县开通“金通工程”乡村客运线路183条,日均运送旅客超1.8万人次,建立村级物流节点383个,达成“交邮结合”协议线路11条,实现乡村客运和村级物流点全覆盖。各村民小组到场镇平均时间缩短至30分钟之内,群众赶场、学生上学、病人就医更加快捷。

产业发展更强劲。依托畅通的交通网络,全县建成县级自动化物流仓配中心1个、镇级物流中心33个,为40余个县级以上农民专业示范合作社提供“点对点”寄递服务,线上线下累计完成销售额1200余万元。围绕“郪云鲁”旅游精品线路以及三台县西北片区粮油现代农业园区等农业文旅产业,新改建一批农村公路,打造“四好农村路”示范路9条。

经验启示:对接政策 突出群众 创新机制 守住底线

抢抓政策机遇是前提。针对县级财力不足、道路建管滞后,主动对接上级政策,精准建立项目库,争取央省级补助资金,同时加强对上汇报,将通组路项目纳入省、市民生实事,形成“上下联动”推进机制。

突出群众主体是关键。通过“一事一议”和“以工代赈”等方式调动群众参与,既缓解通组路建设资金短缺困境,又满足群众建路需求;既增加农民收入,又增强群众“主人翁”意识。

创新机制是动力。探索“交通+N”融合发展模式,将道路建设与产业发展、生态发展等协同推进,同时整合各个部门的资金,拓宽道路建设资金渠道,既加快通组路建设进度,又放大综合效益。 

守住底线是保障。坚持“建管养运”一体化发展,避免“重建轻养”,确保道路持久发挥效益;建立全生命周期质量管控体系,确保每条道路都经得起历史和群众检验。

通组道路不仅是乡村发展的“血脉经络”,更是通往共同富裕的“幸福之路”。三台县通组路建设的经验表明,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统筹资源、凝聚合力,将农村交通的“短板”转化为乡村全面振兴的“跳板”,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交通运输支撑。(谭轩文)

[责任编辑:李玮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