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中国品牌 > 企业党建 > 正文

守正创新引领金融机构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守正创新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牢牢把握、始终坚守的重大原则。“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深刻领会和把握这一重大原则,对金融机构实现高质量发展、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坚持守正创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体现了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也是实现金融机构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只有始终坚持守正,金融机构才能站稳立场,践行宗旨,解决好“为谁服务”的根本问题;也只有扎扎实实做好金融创新,不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金融机构才能真正把资源集聚到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上来,落实好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各项要求部署。

守正,守的是方向之正,要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做好金融工作的根本保证。一些金融机构违背稳健审慎的经营原则,为追求短期暴利不惜冲撞监管红线,出现这些经营乱象,根源在于这些机构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不力,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没有得到不折不扣的落实。从实践来看,在金融机构防控风险、整治乱象的过程中,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比如,恒丰银行整治乱象、改革重组的第一步,就是从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开始的,恒丰银行新一届党委以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统领,将党的建设全面融入公司治理、经营管理全过程各环节,把党委研究讨论作为重大决策前置程序,全面建立党委领导下的重点工作推进机制,构建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通过自觉履行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推动全行扛牢风险化解、稳健发展主体责任,打造了以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引领金融机构改革化险的成功案例。实践证明,党的领导是金融机构改革化险的最大政治优势、最大制度优势。

守正,守的是主业之正,要始终践行服务实体经济的主责主业。金融机构一旦脱实向虚、盲目扩张,走上“歪路”“邪路”,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比如,一些金融机构热衷于“当通道”“挣快钱”,影子银行、表外业务急剧扩张,大量资金脱离实体经济,在金融体系内部自我循环、自我空转,最终引发巨大风险。我国是靠实体经济发展起来的,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任何时候都不能脱实向虚。金融机构必须牢牢把握金融与实体经济共生共荣的关系,始终守牢服务实体经济的本分,在不断满足实体经济多样化、多层次的金融需求中,充分实现自身价值、收获稳定客户、获得合理回报,进而实现自身稳健发展。同样,金融机构始终聚焦主责主业,也能够防止盲目发展和无序扩张,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为稳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守正,守的是底线之正,要始终把防控金融风险作为永恒主题。金融机构都是高杠杆运行,经营具有较强的外部性,一旦发生风险,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冲击要大于一般企业,只有守住风险,才有发展的基础,风险防不住,一切都是空谈。金融机构在风险防范化解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方针,把握好权和责、快和稳、防和灭的关系,提高风险预见能力、应对能力和处置能力,既要有未雨绸缪的“先手棋”,又要有见招拆招的“对攻术”。要“管住人”,通过资格准入、约束激励、审计监督、执纪问责等多种手段,加强对“一把手”及关键岗位的监督管理;要“看住钱”,搭建数字化监测预警体系,持续加大重点领域风险排查和分析研判,严控新增风险;要“扎牢制度防火墙”,进一步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持续完善内控合规管理制度与流程,以完备规范的公司治理体系防范道德风险。

守正,守的是文化之正,要始终涵养清廉文化、匡正行业风气。文化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在金融机构的发展历程中,企业文化就是金融机构的灵魂,具有强大的韧性和顽强的生命力,特别是所包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对于干部员工思想与行为具有强大而深远的影响力。“五要五不”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核心要义,是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塑造价值观、提升道德水平、规范日常行为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金融机构必须坚持贯穿融入结合、落细落小落实,将“五要五不”要求体现在金融监管、行业规范、管理理念、行为准则、业务流程等各方面。金融从业人员要深入学思践悟,始终把培养健康向上的金融企业文化作为一项根本性、长远性的任务来抓,用“五要五不”塑造正确的经营观、业绩观和风险观,自觉在监管许可的范围内依法经营。

创新要与改革同频,主动融入全面深化改革大局。改革最本质的要求是创新,创新是改革的不竭动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题,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高质量发展等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为金融机构创新指明了方向。金融机构要主动融入全面深化改革大局,一方面,对标全会部署,持续完善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找准自身定位,深化内部治理,大力调整不相适应的经营机制、内部流程、组织架构及管理模式,重塑风险偏好、信贷政策、内部定价和考核激励,借助前沿科技,优化提升产品、业务和服务模式,增强服务质效。另一方面,深入践行服务实体经济根本宗旨,持续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聚焦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通过多样化、专业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推进新型城镇化、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点改革部署引入金融“活水”、破解融资难题,以高质量金融服务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蓝图落地。

创新要与政策同向,确保金融机构经营发展行稳致远。金融机构作为政策传导的重要环节,要提升把握政策落地执行的能力。中央出台了一揽子增量政策,围绕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加大助企帮扶力度、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提振资本市场五个方面,既有效应对当下困难挑战,又着眼于解决经济中长期发展的结构性问题。金融机构推进改革创新,要与政策同向而行,信贷投向、资源摆布要与政策确定的目标、力度、节奏、规模等保持匹配。落实好这一揽子增量政策,金融机构要强化与政策工具的协同创新,灵活运用再贷款等工具支持“两新”及大宗商品消费,建立与“两重”建设及专项债用作项目资本金等投资政策相适应的信贷制度,政银企协同、搭建绿色通道助力“保交房”等房地产政策落地,采取“线上+线下”方式全面落实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探索开展股票回购增持融资模式,坚持“融资+融智”模式推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在资金投向与政策取向保持一致性的前提下,结合各自优势打造独具特色的业务拓展路径,实现可持续发展。

创新要与趋势同行,抓住新的发展机遇因势而谋。沿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创新产品、提供服务,金融机构才能践行好服务实体经济宗旨,确保稳健发展。过去30年,伴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加快推进,房地产、基建等领域高速发展,吸引了大量信贷资金,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房地产、基建投资、金融”的三角循环。近年来,在“回升向好、长期向好”基本趋势下,宏观经济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态势,支持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开始发生变化,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确立,消费升级、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推进。金融机构要紧盯这些新趋势与新变化,在产品研发、服务提升、授信策略、资产管理等方面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围绕服务新质生产力,努力实现向“科技、产业、金融”的新三角循环转变。

创新要符合金融发展的自身规律,把握金融发展的基本原则。金融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营风险的行业,日常展业经营,既要遵循基本的经济规律和市场法则,也要符合金融发展的自身规律。要随成本逻辑展业,发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功能,重点挖掘充分竞争市场中拥有较强成本控制能力的企业,从具备成本优势、竞争力强、市场份额稳定的体系中寻找业务伙伴,发现市场机会。要随产业逻辑展业,围绕产业演进逻辑和未来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拓展业务,强化产业生命周期研究,主动研究新产业、新行业的经营模式和服务方式。要随市场逻辑展业,根据市场化原则选择客户,满足各类经营主体的金融需求,同时密切关注供求关系和竞争态势,把握好“进入”和“退出”的时机。要随风控逻辑展业,把风险防控放在第一位,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开展创新,健全完善投融资风控体系模式,借助前沿科技、数字化等手段把控风险。

(作者系恒丰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

[责任编辑: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