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是整个社会中思维最活跃、想法最丰富的群体。理解其思想动态与社会心态,不仅是青年研究的重要议题,更是社会治理与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在当代中国,网络热词既是社交平台上瞬间传播的语言潮流,也是这一代青年对现实世界反应的“快照”,是反映青年生活状态、心理状态乃至社会文化变迁趋势的独特符号。这些看似简单的词汇往往凝聚了青年群体某一时刻的情绪波动和心理共鸣,成为观察和理解当代青年生活方式、情感需求与社会心态的重要窗口,并为我们进一步洞察社会结构的细微变化提供了极佳的切入点。
语言作为一种强有力的传播工具,不仅承载着个体的思想与情感,还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塑造着社会的认知模式和行为规范。网络热词作为某种集体意识的产物,能够在快速流动的语言风潮中反映出青年在情感需求、职业压力、社交方式、个性化表达等方面的内心状态。与此同时,青年也通过对特定语言符号的运用,塑造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与角色,建构自身的社会认同与文化品位。此次我们邀请专家通过对典型网络热词的分析,就是尝试来探讨其背后所反映的青年心理、社会诉求及文化变迁趋势。
情绪表达与社会认同的反映。比如,“班味”一词凸显了当代青年在职场环境中承受的工作压力及其由此衍生的一定焦虑感。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青年群体在职场中承受了比较大的压力。他们既希望通过努力工作赢得社会认同,却又可能因过高的期望而处于精神与身体的紧张状态,陷入自我表达空间缺失的困境,逐渐失去了“松弛感”。因此,“松弛感”这一词汇的流行,正是用另一种方式展示了青年在承受社会压力时的理性应对。与“躺平”“摆烂”等消极心态不同,“松弛感”强调面对不确定性时的自我接纳,以及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内心的平和,是一种更为理性、成熟的情感应对策略。这种态度的流行,表明青年群体在面对社会压力时,已不再一味地追求不切实际的成功标准,而是更加注重内心的平衡与自我认同。
情感需求与社交模式的变迁。比如,“情绪价值”一词折射出当代青年对于情感交流和心理需求的深切关注。在消费社会和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青年群体在追求物质和社会地位的同时,日益渴求能够带来心理慰藉与情感满足的精神体验。在现代社会中,情感与认同的需求比以往更加凸显,而“情绪价值”的流行恰是这一趋势的体现。这说明青年群体对自身情感状态的关注在增加,也反映出他们对外部世界的深层期许——即社会不仅仅是物质和经济的交换场,也是情感与心理得以滋养和回应的场域。而“搭子”一词的传播则昭示着青年社交模式的功能化趋势。在传统的社交方式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通常包含较高的情感投入与责任感,而当代青年则更倾向于通过“搭子”这种低负担的社交方式,寻找志同道合的伴侣以进行短期的共同活动。这种社交方式的流行,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青年对于社交压力的排斥以及对个人空间的重视。
身份认同与个体表达的策略。“草台班子”的流行,是青年对社会和时代变革不确定与自嘲的一种体现。在充满变数的现实世界中,青年以幽默的方式对抗不可控因素带来的不安全感,通过“草台班子”这一稍带调侃意味的词汇,表达对不完美现实的宽容态度,同时也带有对社会状态的反思与自我调适的意涵。在“玩抽象”“显眼包”与“偷感”等网络语言中,我们可以看到青年群体对个性化、多样化表达的追求。“显眼包”不仅代表了个体的外在形象,更蕴含了青年内在活力的外溢。与之相对的是“偷感”一词,它强调了在复杂社交场域中个体隐藏真实自我的心理状态。两者在同一文化脉络下的并存,揭示了当代青年在对外界认同和自我表达之间的张力与平衡。这不仅体现了社会对多样性和差异化的包容,也表明了个体在面对社会规范与个人意愿之间的调整。
文化自信与国家认同的建构。在全球化语境下,“China Travel(中国游)”“city不city”的流行表明当代青年对国家发展成就的自豪感。“国风”“国潮”的兴起表明了青年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也反映了其在文化传播中的主动性。文化自信的增强,使青年群体在全球文化竞争中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与传播者。这一趋势体现出青年在身份认同上的双重需求:一方面,他们希望在全球化语境中保持独特的文化身份;另一方面,他们也在通过文化消费与国际文化进行互动,构建更具开放性的文化视野。
通过对这些网络热词的分析,我们不仅能够窥见当代青年的社会心态与生活状态,还可以洞察到在迅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青年人如何通过语言与行为表达自身的社会认知与文化诉求。这些网络热词不仅是青年群体内心世界的独特写照,也是个体与集体意识之间互动的生动映射,是社会情绪的一定反映和社会治理的参考点。在未来,理解这些语言现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青年群体的需求和诉求,做好青年群体的思想引领工作,引导网络文化,特别是青年群体网络表达合理有序发展。
【本文作者为中央团校副校长、二级教授】
责编:周素丽/美编:王嘉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