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笔墨纸砚与电脑键盘摆在同一张书桌上,用传统绘画方式与AI进行对比创作。这个过程不仅是艺术家舒勇对于艺术创作的创新探索,也包含着一位政协委员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化思考。
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人工智能的“根技术”?五千年的文明积淀,不仅是数据的矿藏,更蕴含着价值的航标。从“天人合一”到“中庸之道”,从敦煌壁画的色彩美学到戏曲程式的抽象逻辑,将这些文化基因植入AI的算法框架,能够推动底层塑造技术的伦理观与审美观。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副院长舒勇的提案,正是要为中国AI的发展嵌入一颗“文化的芯”。
舒勇委员提出,打造新时代国家文化符号是构建中国叙事体系的有效方式。要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推动构建新时代国家文化标识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中华文明始终在传承中创新。舒勇委员的提案,为我们描绘出这样一条AI发展路径——让算法读懂《论语》的仁爱,让代码流淌《楚辞》的浪漫,让人工智能成为激活文化基因的现代载体。这或许就是技术时代“守正创新”的生动注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