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以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是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营造良好外部环境的重要举措。要加快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创新开展网络外宣,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从而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文明交流互鉴 国际传播体系

【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识码】A

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要求我们要深刻领会中华文明在历史传统、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丰富意蕴。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作出部署。如何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是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尤其是国际传播领域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强劲动力

在经典现代化理论家看来,现代化是一条线性的、普遍的社会发展路径。现代化是“涵盖人类思想和行为各个领域变化的综合性过程”。“只有一个足够全面的定义才能够描述这个过程的复杂性及其各方面的相互关联。”上述定义将现代化指向一种总体性范畴,其核心是“经济现代化”或“工业化”。概言之,在西方经典现代化理论家的话语体系中,“现代化”意味着和“传统”脱钩,这是经典现代化理论家的认知惯性。经典现代化理论家的“现代化”理论颇具西方中心主义色彩,甚至取向“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线性“共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初步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始终把握历史主动,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证明,各国可以从自身国情出发,走出适合本国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要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意味着建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传播价值理念与围绕其核心要义展开的系列传播活动及其相关诸要素的有机组合。

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的目标、价值与实践逻辑

中国国际传播体系建构的重要目标是推进国际传播格局的重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日益成为国际共识。对于世界格局而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摒弃“零和博弈”的西方中心主义思维,开创了平等相待、互利共赢的国际交往新格局,建构了经济全球化时代人类交往的新范式与思考人类重大问题的共同价值、共同体意识和思维方式,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交往理论认为,“交往”超越了传统理论中传播的概念,其内涵与外延均大于“传播”。因此,国际交往新格局的开创推动着国际传播格局的重构。

中国国际传播体系建构的价值追求是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天人合一 ”“以和为贵”等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推进文化交流与保持文化鲜明特点中生成了文明交流互鉴的理念与原则。对于国际传播新格局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成为新的“思想旗帜”的潜力,而要充分发挥这一潜力,需要人类将新媒体的连接功能与人类的根本价值相结合。因此,为国际事务提供一个开放的对话空间,使新的国际传播格局成为增进人类共同福祉的有效途径,我们需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文明交流互鉴观作为国际传播新格局的价值基础。

在系统结构层面,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包括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话语体系等多个方面。在传播主体层面,应当用战略传播思维推动国际传播完善布局、转型升级,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在传播内容层面,应当从自我立场的单方面表达转向全球视野的多方面传播,从走向世界转向深入全球。在传播渠道层面,要发挥好主流媒体在国际传播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加强对社交媒体平台的利用。在话语体系层面,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提高话语体系的现实性、有效性和科学性,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吸收和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立足于中国实际、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当前国际舆论场面临新形势、新特点,应借助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建立全球传播战略资源数据管理体系,尤其应当建立基于大数据和全数据的高效决策系统,并提升与这一体系相匹配的应用能力;建立具有强大传播力的全媒体传播网络;设置与国家整体战略相匹配的传播议程,在充分把握国际传播格局重构的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等相关因素的基础上,以增进全人类共同福祉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支持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体系,以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为落脚点;建立基于传播绩效评估的动态调整机制,包括规划协商机制、危机应对机制、效果评估机制等,保障各类相关责任主体切实履行义务,从而有效推动中国国际传播实践。

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的时代意蕴

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要重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战略传播体系的支撑作用。战略传播,即由多个主体组成的传播者矩阵对圈层目标受众进行传播和沟通。如今,多方传播主体如企业家、科学家、专业人士和网络意见领袖,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实践逻辑也更能体现“全员媒体”的行进路径。多方传播主体在使用互联网进行数字实践过程中,因其形象塑造生动、身份构建多元、语态形式亲民,因此在传播过程中更能消除传播隔阂。除了在实践层面上促进多方主体的积极参与,还应在理论层面实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演化。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并非仅仅将战略传播停留在传播的本体层面,更应在结构上拓展战略传播的语义内涵。应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使信息—行动之间形成一种彼此促进的关系,让战略传播进入决策层,而非仅仅停留在对行为逻辑的解释上。

战略传播虽提倡传播的战略性,但也并非仅是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也需要实践层面的具象支撑。在实践层面,应推动多方主体积极参与数字化内容创作与传播,满足不同受众的语境和交流需求。这就要求传播主体和目标受众之间产生有效的链接,而非单纯意义上的增加传播主体数量。

传播并非单纯的工具,亦可作用于其存在的社会语境。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也必将作用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在应然层面,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独立自主、开放包容的现代化,因此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活动也是平等开放和兼容并包的。在实然层面,战略传播进入决策话语体系意味着“传播”的作用和意义得到关注,战略传播得以有目的的整合资源进行传播行为,能够尊重文化差异和各国独特的现代化理念,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升华和实践迭代。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应加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何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这是时代之问,需要“中国答卷”贡献智慧和力量。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话语体系由内涵体系和外延体系构成。外延体系是指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内涵体系需要把握两个维度,一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二是在当代社会语境下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与世界文明之间的关系。内涵部分的内容更加贴近传播问题,一方面,战略传播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要聚焦当下复杂国际形势下的“关系”问题,为人类的和平发展贡献中国智慧。202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作出我们“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的重大论断。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要不断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应蕴含中华文明的时代精神和突出特性。在讨论战略传播体系构建的理论问题时,单纯停留在具象的实践难以把握全局。要加快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创新开展网络外宣,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作者为北京印刷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党委委员、副教授,中国编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全球传播新格局建构研究”(项目编号:21&ZD313)、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北京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9YJA003)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中国政府网,2023年2月7日。

②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

③胡正荣、王天瑞:《系统协同: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基础逻辑》,《新闻大学》,2022年第5期。

④[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张岱云译:《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

⑤董正华:《从历史发展多线性到史学范式多样化——围绕“以一元多线论为基础的现代化范式”的讨论》,《史学月刊》,2004年第5期。

⑥黄建军:《唯物史观视野下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坐标与世界意义》,《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年第6期。

⑦陈先红、宋发枝:《“讲好中国故事”:国家立场、话语策略与传播战略》,《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年第1期。

⑧史安斌、童桐:《从国际传播到战略传播:新时代的语境适配与路径转型》,《新闻与写作》,2021年第10期。

责编/银冰瑶 美编/陈媛媛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孙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