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政府作为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推动者,需要摆脱路径依赖,以系统性思维重构发展逻辑。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运营,关键在于构建可持续的内生发展机制,让土地、人才、技术等要素在制度创新中释放聚合效应,真正激活乡村全面振兴的"新质动能"。
构建产业振兴全链条赋能体系。立足地域资源禀赋,建立"前端研发+中端生产+后端营销"的产业赋能闭环。前端聚焦品种改良和技术攻关,联合科研院所搭建农业技术转化平台,建立特色农产品种质资源库;中端推动设施农业升级,建设标准化种养基地,引入智能农机装备和物联网管理系统;后端完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发展电商直播、社区团购等新型营销渠道,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数字化供应链。同步实施品牌战略,通过地理标志认证、文化IP打造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动"原字号"农产品向高端市场突破。
完善人才驱动多层次培育机制。建立"本土人才存量激活+外部人才增量引入"的双轨培育模式。实施新型职业农民认证制度,设立专项培训基金,围绕智慧农业、乡村旅游等领域开展定向技能培训;创建乡村全面振兴创客空间,为返乡青年提供创业孵化、信贷担保等配套支持。创新柔性引才机制,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专家工作站",推行"周末工程师""候鸟型人才"等灵活用人方式。完善人才服务保障,在住房保障、子女教育、职称评定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构建"培养-使用-激励"的完整生态链。
激活治理创新多元化主体动能。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村民参与"的协同治理架构。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资源整合、产业融合等增值路径,建立股权分红与二次投入相结合的收益分配机制。搭建数字化治理平台,将土地流转、项目招标、资金监管等全流程线上化,实现村级事务透明化、便民服务智能化。创新村民议事形式,建立"乡贤理事会""村民代表听证会"等协商载体,完善"一事一议"决策程序。推行乡村全面振兴项目"揭榜挂帅"机制,鼓励企业、社会组织通过PPP模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乡村全面振兴的动能转换,本质是农村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基层政府需以"破"的勇气打破惯性思维,以"立"的智慧创新制度设计,更要以"韧"的定力推动持续变革。当科技创新渗透到农业生产的每个环节,当现代管理理念融入乡村治理的细微之处,当人的全面发展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价值坐标,广袤乡村必将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这不仅是发展方式的升级,更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乡土大地的生动诠释。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瞿溪街道办事处 潘泽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