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发生了深刻变革。志愿服务活动所秉持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高度一致,并以独特的实践特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路径。它不仅契合大学生渴望接触社会、展现自我的心理需求,还能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奉献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与实效性。要多措并举,增强志愿服务活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赋能实效。
优化志愿服务组织管理架构
首先,高校应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志愿服务管理架构。成立由校党委牵头,团委、学生工作处以及各院系协同配合的志愿服务管理体系。其中,党委从宏观层面把控方向,确保志愿服务活动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紧密相连;团委负责活动的具体策划与组织实施;学生工作处协调各方资源,保障活动顺利开展;各院系则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志愿服务提供智力支持。
在此基础上,为吸引更多学生投身志愿服务,高校需要拓宽志愿者招募渠道。利用学校官网、社交媒体平台、校园广播等进行广泛宣传,展示以往志愿服务的成果与感人瞬间,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制定严谨的招募流程,综合考量学生的品德、能力与志愿服务动机。招募后,针对不同类型的志愿服务项目,开展专业化培训,如为参与社区关爱老人项目的学生提供沟通技巧、老年护理知识培训,为参与环保项目的学生开展生态保护知识、环境监测方法培训等,以全面提升志愿者的服务能力。
此外,完善的考核激励机制是推动志愿服务高质量开展的动力。要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从服务时长、服务质量、服务对象满意度等维度对志愿者进行评价。设立“优秀志愿者”“志愿服务之星”等荣誉称号,在学校年度表彰大会上进行公开表彰;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在奖学金评定、推优入党、保研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同时,为志愿者提供一定的物质奖励,如志愿服务纪念徽章、书籍等,让他们的付出得到认可与回报。
丰富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一方面,高校应深入调研社会需求,结合各专业特点,打造特色志愿服务项目。医学专业可组织“健康乡村行”活动,定期前往偏远农村开展义诊、疾病预防宣传;师范专业开展“爱心支教”项目,为教育资源匮乏地区学生提供课业辅导;工科专业参与“科技助力社区”活动,帮助社区进行基础设施改造、智能设备安装等。通过这些项目,学生将专业知识与实践深度融合,不仅提升专业技能,还增强社会责任感。
另一方面,在保留传统线下志愿服务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线上志愿服务新模式。开展“云端辅导”,为偏远地区学生提供线上课程辅导;组织“网络文化传承”项目,通过数字化手段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与宣传;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展“线上博物馆导览”志愿服务,让更多人足不出户就能领略文化魅力。此外,鼓励学生参与国际志愿服务项目,如“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文化交流、公益援助等,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如此多样化的活动形式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需求,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
强化志愿服务与思政课程融合
首先,高校要将志愿服务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专门的学分与课程大纲。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前后,需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组织的专题研讨。活动前,引导学生从理论层面认识志愿服务的意义与价值;活动后,组织学生分享服务中的感悟与思考。教师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深度剖析,要求学生撰写志愿服务实践报告,将实践中的所见所闻与思想政治理论相结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消化和应用。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志愿服务指导教师应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巧妙融入志愿服务项目策划中。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现场教学和指导,帮助学生从理论高度分析和解决问题。志愿服务活动结束后,联合组织总结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对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由此,可实现志愿服务与思政课程的深度融合与相互促进。
营造浓厚的志愿服务校园氛围
高校应充分利用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微博、校园广播、宣传栏等多种媒体平台,广泛宣传志愿服务活动的意义、成果和先进典型事迹,激发广大学生对志愿服务活动的兴趣和参与热情,营造人人关心、支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良好氛围。
同时,校内可举办志愿服务文化节、志愿服务主题演讲比赛、志愿服务成果展览等活动,传播志愿服务理念,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使志愿服务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总而言之,以志愿服务活动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通过完善组织管理体系、丰富活动内容形式、加强与思政课程融合以及营造良好氛围等多种措施,有助于充分发挥志愿服务活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出更多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品质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优秀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广西科技师范学院 韦忠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