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驱动力之一,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新机遇。财经类高校作为国家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应立足“两个大局”,坚持“四个面向”,积极运用和发展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推动财经学科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通过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开设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新型劳动者。同时,深化科教融汇与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四链”协同联动,为产业数字化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决策支持与实践应用方案,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发展数字经济塑造国家竞争新优势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竞争成为国家竞争的主战场,全球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数字化转型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明确了人工智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占据的核心地位。《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年)》显示,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53.9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2.8%,数字经济同比名义增长7.39%,数字经济增长对GDP 增长的贡献率达66.45%,有效支撑经济稳增长。数字经济不仅涵盖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产业,还包括传统行业的数字化改造升级。
面对数字经济产业巨大的市场潜力,财经类高校如何扎根国家数字经济主战场,培养适应并引领数字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至关重要。其中,创新驱动是关键所在。当前,人工智能作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已深刻影响教育模式及学习方式。因此,高校有义务也有责任在人工智能时代浪潮中展现作为,通过创新教育模式,培养更多具有人工智能素养、创新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和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以财经专业课程为例,让学生学习本专业知识的同时,全流程体验人工智能技术对传统财经专业教学课程、学术研究的改变,是财经类高校培养高素质财经人才的关键途径。具体而言:通过依托大模型开发辅助面向财经类课程的智能教学平台;利用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和机器学习等技术辅助学生学习财经专业知识,由此实现财经类课程的AI创新教学新范式;通过构建课程知识图谱,课程内容可以以更加直观的知识点方式呈现,方便学生自主学习与复习。此外,通过借助大模型、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财经类课程还可以构建课程专属智能体,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为每个学生提供定制化的学习建议和资源推荐,并支持深入问答功能,亦可形成期末作业交互平台为学生及老师提供支持。上述AI技术所驱动的教学模式创新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高效学习,更可实现个性化因材施教,为学生带来与时俱进的全新学习体验。
通过人工智能赋能传统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不仅为财经类课程注入科技创新活力,还能构建智慧教学解决方案,推动学生在AI技术辅助下高效掌握财经专业知识,探索全新的学习模式。如此由点带面,人工智能技术在创新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驱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等创新改革,以数字技术、数字社会、数字金融运转新体系为基础,依托我国数字经济新场景新需求,重构学科布局,实现人工智能时代财经类高校教育的创新改革。
人工智能赋能财经多领域智能应用
教育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强调,要形成“人工智能+X”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实施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计划。在此背景下,“具备人工智能基础素养、了解人工智能应用路径”已成为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也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水平人才的基本要求。
财经类高校的诸多专业,如金融、外贸、管理、财会、保险等,具备广阔的“人工智能+X”应用场景。因此,财经类高校肩负着培养多层次学生AI基础素养的责任与使命。在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高校应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需求,紧跟行业变革与教育生态重塑的趋势,面向财经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科研实践与职业发展需求,建设人工智能素养教育课程。以财经领域丰富的AI应用场景为引领,充分考虑不同阶段学生的培养目标,通过灵活定制课程模块,针对性提升学生对人工智能的理解与掌握水平。此举将有效培养学生的学科交叉融合能力,全面提升财经类专业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助力其在数字经济时代实现职业发展与创新突破。
人工智能素养课程可以围绕财经多领域场景应用需求,围绕“一个目标、多层多类”,对前沿人工智能工具、人工智能安全与伦理、人工智能赋能财经多场景应用、人工智能赋能科研等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形成差异化教学方案,面向不同类别、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开课,实现分层分类培养。教学方式可以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操作、学生报告与展示等多种形式相结合,从学生需求出发,注重实践、实操与过程性评价,强调学生的获得感,让不同学生都能从课程中学习掌握到其所需的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前沿技术工具,并以场景为牵引,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AI赋能财经多领域智能应用的实现路径,为财经类高校培养“人工智能+”横向复合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在实战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实践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类人才素质”。对于财经类高校的学生而言,加强人工智能教学与科研实践,不仅有助于深化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有效提升其在应对复杂多变实际问题时的综合分析与解决能力。
在实战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需要深化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将企业的实际需求带入高校课堂,深度推进“产学研融合”,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实战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还需要打造“人工智能+财经应用+企业实践”的产学研跨领域导师团队,以实际项目研发流程周期为主线,带领学生围绕企业真实需求进行产品开发与项目式科研实践,实现“本—硕—博”三层培养覆盖。在实战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更需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突破传统高校课堂的时空约束,以真实需求为牵引强化学生动手实战、突破创新、颠覆自我、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
对于财经类高校,需要突破传统实验班、双学位项目等方式,不断创新人工智能与财经多学科专业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人工智能+财经实践”的交叉融合路径,依托企业真实项目,重点培养有数字素养、创业思维和组织管理能力的实战型人才,为财经类高校培养“人工智能+”纵向复合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