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释放多样化、差异化消费潜力,推动消费提质升级”。当前,青年群体已成为新型消费生力军,挖掘青年消费潜力,更好满足青年群体消费需求,意义愈发凸显。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显示,18岁至34岁的青年焦虑和忧郁水平比其他年龄段高。这是迫使一部分青年将消费需求从功能性转向情绪性的重要因素。契合情绪诉求,为心灵按摩的情绪经济应运而生,正成为撬动消费增长的新支点。
泡泡玛特推出的“潮玩社交宇宙”,通过IP故事共创、线下潮玩等多元触点,形成独特的情绪生态系统;代官山门店的艺术策展式陈列、书籍定制化推荐系统、阅读沉浸式场景,共同编织“文化生活家”的情感认同;日本Loft百货推出“情感折旧计算器”,结账时能显示商品情绪价值衰减曲线,引导消费者区分即时快感和持久满足……从构建情绪共同体,到深层认知交互,再到守护消费理性,时下的商品和服务不只局限于“实用”,让消费者在情感和商品相互建构、消费与情绪相互作用中找到身份认同和情感共鸣。
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情绪消费因贴近生活,可以为青年提供陪伴和宣泄的渠道,为单调沉闷的生活增添些许激情和乐趣,但情绪消费的“赏味期”相对短暂虚幻,还伴生着风险挑战,我们在享受情感共振带来的愉悦时,须警惕可能出现的个人价值观扭曲、财务危机、隐私泄露以及社会资源错配等一系列问题。
重构消费文明的法治底线。目前全球先锋城市正在缔结情绪消费治理同盟,如韩国首尔要求情绪营销产品标注“情感影响系数”、法国巴黎对情感大数据征收数字心灵税、新加坡推行情绪消费碳中和认证……这些政策举措为情绪消费设置了必要的防护栏,有助于防范商业力量突破人性底线。有鉴于此,市场监管部门应尽快推动情绪消费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制定行业标准,确定合法边界,建立有效投诉和预警机制,避免可能出现的市场风险和消费纠纷。
重构消费文明的技术底线。在消费者教育领域,线下可借鉴德国中小学推行的“媒体消费素养课程”,帮助青年群体识别营销话术中的情绪操纵技巧、重建认知防御体系。线上可通过区块链技术构建“消费溯源系统”,清晰展示商品从原料到营销全链条的情感溢价比例;借助生物反馈手环监测消费者心率异常升高等情况,即时屏蔽电商平台推送,倒逼青年消费群体加强理性思考,选择更加科学的消费方式。
重构消费文明的情感底线。作为社交替代品,部分情绪消费往往是虚拟的温情服务,我们不妨在现实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重构紧密联接、时空可及的社交关系,回归真实而有意义的生活,就如苏州评弹茶馆里老茶客的专属碗盖上刻着三十年前初次邂逅日期、法国巴黎街角的花店老板记得每个顾客挚爱之人的生日、日本京都锦市场鱼摊摊主总为老主顾保留清晨捕获的第一缕鲜味……这些动人的情绪价值成为照见文明温度的多棱镜,让个体情绪得到充分关照,从而拥抱更有价值的生活。
(宁波市鄞州区委组织部机关党总支专职副书记 王 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