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学思践悟 > 正文

共赴技能报国、技能强国之梦

当前,中国正处于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关键时期,需要更多的大国工匠与高技能人才。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技能是强国之基,立业之本。中国的技工教育发轫于民族危难之际,相伴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进程,培养了一大批爱岗敬业,技艺精湛的产业技术工人,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传承图强向上的希望火种

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技工”二字从来都不是命运的标签,而是图强向上的希望火种,是技能报国的责任与担当。技工教育培养的不仅是制造强国建设的主力军,更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生力军。要在全社会营造劳动光荣、尊重技能的良好风尚,激励更多劳动者走技能报国,技能强国之路。

深入推进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产教融合是高技能人才与大国工匠培养的主要模式,也是技工教育的重要特点。在制造强国建设的大背景下,聚焦产业需求,推动技工院校与相关企业的深度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落实到课程设置、教学设计、教材开发等专业改革实处。同时,创新教学模式,探究项目驱动、任务式教学等新模式,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技工院校教师进企业培训,也鼓励企业技术骨干走进课堂,构建教室与车间“联动”的大课堂,破解生产与教学之间“两张皮”的困境。

打破技能人才成长“天花板”,畅通技能教育成长通道

打破成长“天花板”,畅通技能教育成长通道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不断汇聚技术技能人才力量的重要保证。推动政府、社会、学校与企业等共建技能人才的综合评价体系,不断提高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与客观性。打破“唯学历、唯论文、唯职称”等壁垒,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分级分类开展评价,让有能力、有贡献的技能人才有出路,让技工教育既有“里子”又有“面子”。

迈入新时代,技工教育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要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以技能之光点亮人生理想,成长为心怀“国之大者”的高技能人才与大国工匠。

【钱磊 江苏省扬州技师学院教师(助理讲师)】

[责任编辑: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