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社会治理 > 理论前沿 > 正文

让年轻干部从“水土不服”到“心安事熟”

年轻干部初到农村,面对基层冗杂繁多的工作任务和较难适应的工作环境,一时“水土不服”在所难免。各级各部门要从选拔招录、成长培育、关怀激励等全过程着手,推动年轻干部实现从“水土不服”到“心安事熟”的转变,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年轻动能。

解决“苗不对窝”问题。农村基层是年轻干部成长的沃土,但不同地域、不同岗位对干部的学历专业、能力特长等要求都不尽相同。若选拔招录环节欠精准,出现“苗不对窝”的现象,将会影响年轻干部成长成材。因此,要破除“唯学历论”“唯资历论”等思想固化的藩篱,厘清干部队伍建设现状,结合产业规划、基层治理、民生保障等地域实际需求,综合考量年轻干部理论知识、专业特长、能力素质等情况,从前端着手构建起供需适配的干部人才输送机制,精准科学选拔招录,最大程度实现人岗相适,让年轻干部能在农村基层真正扎下“根”来。

解决“艺不对业”问题。有学历没阅历,有经历没经验……初出茅庐的年轻干部难免陷入“无从下手”的窘境。各部门要常常“扶苗”“壮苗”,通过培训指导、导师帮带、跟岗锻炼等多渠道、多方式为年轻干部“搭台”“补课”。要突出乡音方言、民俗文化等适应性培训,加强农业农村相关政策和知识的业务指导,同步建立“导师帮带”等制度,开展“结对帮扶”“青蓝工程”等活动,以矛盾调解等“实战场景”为“课堂”,在田间地头开“讲堂”,针对性将年轻干部嵌入安全稳定、应急处突、基层治理、产业发展等“主战场”“第一线”精进业务、积累经验、增长才干,让年轻干部掌握“土”方法、修炼“土”功夫,在农村基层出绩出彩。

解决“材不对器”问题。“器”的局限限制“材”的发挥,年轻干部在基层若发展空间受限、进步通道狭窄,势必导致工作热情不高、干劲不足。要建立健全保障激励长效机制,强化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怀。打破“论资排辈”“平衡照顾”等隐形壁垒,对表现优秀、业绩突出的年轻干部在提拔任用、职级晋升、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优先考虑;通过开展慰问活动、交流座谈等方式,主动增进情感链接,及时帮助解决食宿、医疗、子女教育等生活方面的实际需求和困难,让年轻干部在农村基层劳有所获、困有所助、情有所依,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力军。(中共仪陇县委组织部 田香宁)

[责任编辑:李玮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