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省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战略布局中,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以下简称“环两山示范区”)的规划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作为该示范区的东南门户,惠州市博罗县湖镇镇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统筹利用文化、生态资源禀赋与现代农业产业基础,通过“湖镇有礼”农文旅融合项目的全域推进,全力打造示范区乡村全面振兴示范窗口。
当创新动能注入乡野沃土,一场校地协同的振兴实践正在展开。暨南大学“忠信笃敬·厚德惟新班”第四期实践团组建本硕博贯通式人才梯队与多学科交叉的党员先锋队,深入湖镇镇七个行政村开展深度调研。团队运用田野调查法构建“三维观察模型”:纵向追踪乡村发展历史脉络,横向比较村落资源禀赋差异,立体剖析“红色基因+绿色产业+非遗文化”的融合路径。通过校地协同创新机制,实践团形成十万余字的调研成果,探索农文旅融合的“湖镇密码”,努力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创新动能。
湖镇振兴解码:校地联动共绘农文旅融合新图景
在罗浮山麓的晨雾中,实践团队踏入了以“千锣百鼓”闻名的湖镇。吸引他们的不仅是“农文旅产业融合示范区”的蓝图,更有一群新农人以数字力量助推乡土经济的生动实践。
湖镇镇副镇长李文冠向调研团队详解“湖镇有礼”项目发展路径:以乡村直播体系构建流量入口平台,以新农人培育夯实人才根基,以政府IP赋能形成品牌矩阵。在展销中心,团队成员了解了农产品从田间到云端的全链条跃迁,认识到数字与产业的双向赋能正在重塑传统农业的价值链。
学院党委书记廖勇一行与湖镇相关部门座谈交流。
这场乡村实践课堂也引发了校地合作的深层思考。2025年2月28日,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廖勇、副院长谢煊、教授李伟权、学院校友联谊会常务副会长李展城等一行赴博罗县“湖镇有礼”展销中心,与博罗县“双百行动”暨南大学驻县服务队队长王朋、湖镇镇人大主席黄雪武、湖镇镇副镇长李文冠及有关负责同志就“百千万工程”相关工作开展座谈交流会。廖勇在座谈会上指出,希望双方通过构建常态化实践基地,孵化校地合作智库,围绕农产品溯源系统开发、非遗文化IP运营达成初步合作意向,为“双百行动”注入学术动能。
学院组建“本硕博多层次+多专业背景融合”的党员队伍赴湖镇镇,深度走访金星村、光辉村、岗南村、大丰村、黎光村、新作塘村、下村村等多个村落,通过田野调查、校地联动、助农创新、红色传承等方式,获得数十万字的初始访谈资料。
乡土创客图鉴:挖掘乡村全面振兴的“人本密码”
在湖镇纵横的阡陌间,一群“乡村CEO”正用创新思维重构传统农业的发展路径。实践团队循着酒香踏入杨容添的果酒工坊,深入了解新农人的丰收故事。
在田野调查中,实践团队遇见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新农人矩阵”:钟振东通过成立茶叶合作社,带动全村茶园生产标准化,借助“一村一品”政策支持,打造当地特色茶叶品牌“金中石芽坝”,实现“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黎光村的李木兴举办早李文化节,结合农家乐采摘体验模式,让早李附加值翻倍,为村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让农产品卖得更远,也让乡村文化“活”了起来……
访谈新农人酿酒师杨容添。
这些根植乡土的“乡村创客”展现出独特的振兴逻辑——他们既是数字经济的“弄潮儿”,又是传统技艺的“守艺人”。在尚华田农业科技公司里,数据收集与老农经验互促共融、相得益彰;在茶山直播间,视频直播为茶叶注入文化IP,让每片茶叶的旅程都可溯源。这种“离土不离乡”的创新模式,正形成“一人创富、带活一村”的裂变效应。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在个体与集体的共振里,一群深耕本土的“乡建艺术家”,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注脚。
时空交响曲:解码湖镇“三色经纬”的文化密码
在湖镇这片土地上,历史烽烟、非遗韵律与航天星辉编织成乡村全面振兴的经纬线。从湖镇历史展馆,到八围交通情报站纪念墙,再到博罗县委机关旧址——这里既是东江纵队的情报中枢遗址,也是红色教育空间。
新作塘村村委讲解八围交通站红色历史。
沿着文化脉络深入,“千锣百鼓”的声浪将实践团队带入另一个维度。湖镇大鼓非遗传承人陈剑旺介绍,“千锣百鼓”是湖镇镇最具特色的文化活动之一,起源于民间锣鼓队的表演,每逢嫁娶、添丁、祠堂建成、开市等喜庆场合,村民都会擂鼓打锣相贺,形成了独特的民俗传统,已传承千年。2017年,湖镇镇还举办了首届“千锣百鼓”暨旅游文化美食节活动,“湖镇有礼”项目也据此设计了品牌吉祥物锣千千、鼓白白,策划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千锣百鼓风情街,让传统非遗文化向旅游资源转化。
令人惊叹的文化景观还有航天育种基地。2月28日,团队一行前往航天育种示范基地调研参观,深入了解博罗航天文化及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情况。将航天元素融入乡村旅游建设,打造科普研学新亮点,也是未来湖镇发展的新方向。
红色基因在新技术中赓续,非遗密码通过文创经济解码,航天借力现代农业扎根。这种历史纵深与未来向度的交响,不仅是科技与传统的对话,更是一个乡镇对中国式现代化路径的生动诠释。
城乡共融新范式:解码"湖镇模式"的三重奏
为深入探寻环两山示范区的高质量发展之道,助力“百千万工程”的蓬勃建设,实践团成员分赴湖镇辖域内的重点村落开展细致入微的实地探访。他们亲眼见证了各村在“百千万工程”实施进程中的独特举措与显著成效,悉心汲取了典型示范村的成功经验。此行让他们深刻领悟了“党建引领+产业融合”的创新模式以及“村、企、农”合作共建的乡村经济发展模式等内容。
实践团助力湖镇惠农行动。
湖镇以“湖镇有礼”项目为纽带,以文化为深厚底蕴、新农人为鲜活脉络、村庄为璀璨节点,巧妙地将农、文、旅融为一体,绘就了一条乡村发展的独特新路径,为“百千万工程”注入了勃勃生机。湖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不懈探索,勇于创新,进一步促进农业、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为湖镇乡村带来更多经济收益,也为其他地区的乡村提供宝贵的经验,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暨南大学雷锋月活动如火如荼开展之际,实践团成员们积极投身其中,助力惠农推介。他们将博罗湖镇“双百行动”的摊位引入暨南大学校园,通过线下宣传与线上直播的形式,为助农账号汇聚人气。与此同时,第四期“忠信笃敬·厚德惟新班”实践团将在调研的基础上撰写一份详尽的调研报告,提出富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他们致力于构建校地长期合作的桥梁,将青春的热血与激情转化为推动乡村发展的强劲动力,以实际行动为“百千万工程”添砖加瓦。(中共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委员会 申冰 图/章梦婷 王文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