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基层治理 > 正文

以爱为笔 绘就乡村振兴华章

——记北京通州区漷县镇西黄垡村驻村第一书记黄炜

黄炜,男,1981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2017年10月由中部战区空军某部转业至北京市残联,2024年1月派驻通州区漷县镇西黄垡村任职驻村第一书记。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正如火如荼地展开。无数有志之士怀揣着梦想与担当,奔赴乡村的广阔天地,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挥洒汗水、奉献智慧。黄炜,这位来自北京市残联的驻村第一书记,便是其中的一员。在西黄垡村的土地上,黄炜不仅扎根乡村,更俯下身子,与村民一同面对困难,一同寻找解决之道。他用行动践行着党的宗旨,展现了一名党员干部的赤诚初心和奉献精神。

2024年1月,当黄炜踏入西黄垡村的那一刻,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眼前的村庄,有着淳朴的民风,那是一种未经雕琢的真诚与善良,深深触动着他的心灵。然而,村“两委” 班子知识结构有限、村基础设施老旧、产业发展薄弱等现状,也如同一座座沉甸甸的大山,横亘在乡村发展的道路上。但在班子成员们眼中,黄炜看到了对美好生活的炽热向往,看到了对党和政府坚定不移的信任。这目光,如同黑暗中的灯塔,为黄炜照亮了前行的方向,也在他心底种下了一颗决心的种子——深入了解村民的故事,助力他们实现梦想。

秉持着“拜人民为师”的工作理念,黄炜开启了一段艰苦而又充满希望的探索之旅。他深知,要想真正融入乡村,了解村民的所思所想所盼,必须要走进他们的生活。于是,他亲自设立每周五为“两委”学习日,每周二为“入户走访日”。在“两委”学习日,黄炜精心组织理论学习与外出参观活动。理论学习让村“两委”干部们得以接触到最新的政策法规、先进的发展理念,如同为他们干涸的知识之田注入了汩汩清泉。而外出参观,则让他们亲眼目睹其他先进乡村的发展成果,拓宽了视野,激发了干劲。每一次的学习与交流,都是一次思想的碰撞,一次观念的革新。在这个过程中,黄炜始终以身作则,与村“两委”干部们一同学习、一同探讨,用自己的热情与专注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每周二的“入户走访日”,则是黄炜与村民们心与心交流的珍贵时光。无数个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驱散夜的寒意,黄炜便已踏上了走访的道路;无数个傍晚,夕阳的余晖将他的身影拉得长长的,他还穿梭在一户又一户村民家中。在村民的小院里,他与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倾听他们生活中的艰辛与希望。有的村民诉说着家中老人的病痛,有的讲述着农产品销售的困难,还有的分享着孩子成长的喜悦。黄炜总是认真地倾听,不时地询问细节,用笔记下每一个问题、每一条建议。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关切,他的话语中满含着温暖。这种面对面的真诚交流,让村民们感受到了他的真心实意,也让黄炜真正融入了北京乡村的生活。他深刻地体会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绝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每一位村民心底最炽热的渴望,是他们日日夜夜为之奋斗的目标。在这一次次的走访中,黄炜与村民们的距离越来越近,心与心紧紧相连,也由此开启了他与北京三农事业相伴、共成长的序幕。

在与村民携手前行的日子里,北京乡村如同一位严苛又慈爱的导师,重塑了黄炜的工作态度,让他对责任和担当有了全新的认知。每一次组织理论学习,黄炜都精心筹备,从资料的收集整理到讲解的方式方法,都反复斟酌。他深知,这些学习内容将直接影响村“两委”干部们的工作思路和决策方向,关乎着乡村发展的未来。每一个惠民项目的策划,他都深入调研,走访村民、了解市场、分析需求。从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到具体实施方案的制定,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他的心血。在这个过程中,黄炜不断地磨砺自己,也促使自己深度思考如何将党的理念精准落地。

通过坚持推行每周五“两委”学习制度,村“两委” 班子逐步成长。他们的政策水平不断提高,工作能力日益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显著增强。如今,村“两委”干部们在工作中更加自信、更加从容,能够积极主动地为村民们解决问题。看到这一成果,黄炜的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乡村为黄炜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他的不足,指引他前行的方向。在这里,黄炜学会了如何因地制宜地解决诸如道路坑洼、农产品滞销、停水停电和邻里纠纷等民生难题。为了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他积极联系商家、拓展销售渠道,甚至亲自参与农产品的宣传推广,当看到村民们的农产品顺利售出,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时,他觉得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在处理停水停电问题时,他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协调相关部门,尽快恢复供应,保障村民们的正常生活;遇到邻里纠纷,他耐心调解,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矛盾双方重归于好。

黄炜还借助“党群服务连心卡”拉近党群之间的距离。这小小的卡片,承载着大大的责任。卡片上印有他的联系方式以及相关服务内容,村民们遇到问题,随时都能找到他。通过这张卡片,黄炜收到了无数个求助电话,也解决了许多个实际问题。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让村民们真切地感受到党的关怀就在身边。为了增加村民收入,他积极引进像浙江金秋年华这样有实力的企业。常态化的入户走访,累计200余户的深入交流,让黄炜与村民们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连接。从初入乡村时偏重理论,到如今能脚踏实地解决实际问题,北京乡村用它独特的方式,雕琢出了现在的黄炜。他在乡村的磨砺中不断成长,也为乡村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黄炜坚守以党建为核心、以民生为根本、以产业振兴为目标的工作思路,努力践行与北京乡村的双向奔赴,积极为乡村注入新活力。

在联农带农方面,黄炜全力推动“金秋年华・西黄垡村” 项目落地,为了这个项目的顺利推进,黄炜不知跑了多少路,说了多少话。他深入了解企业的需求,协调各方关系,积极推进项目发展。同时,他引入国宴面果非遗项目,举办培训班。在培训班上,他亲自为村民们讲解项目的前景和意义,鼓励大家积极参与。他还邀请专业的非遗传承人进行授课,手把手地教村民们制作面果。看着村民们认真学习的样子,黄炜仿佛看到了他们美好的未来。这个传统技艺将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新法宝,让古老的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此外,黄炜开通“携手向前・爱在西黄垡”视频号。在运营视频号的过程中,他精心策划每一个视频内容,上线短短2个月,点击量突破3万次,有效提升了村庄知名度,为线上经济发展筑牢基础。通过视频号,外界看到了西黄垡村的美丽风光、淳朴民风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吸引了更多人关注和投资。

在改善基建方面,针对村内基础设施老化问题,黄炜积极推进道路硬化、美丽乡村污水改造等工程。他与施工团队密切配合,监督工程质量,确保每一项工程都能按时、高质量完成。美丽乡村污水改造工程预计今年年底完工,将让村民们告别“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日子,让乡村更加整洁美丽,出行更加安全便捷。引入北京幸福余生养老企业,建成养老驿站,这是黄炜为村里老人送上的一份温暖厚礼。他亲自参与养老驿站的规划设计,从设施的配备到服务内容的确定,都充分考虑老人的需求。如今,养老驿站成为老人们的温馨家园,他们在这里聊天、娱乐、健身,享受着幸福的晚年生活。黄炜还协调资源,完成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他走进重度残疾人家庭,了解他们的生活困难,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改造方案。每一个小小的改造细节,都体现着对残疾人的关爱与尊重。

在提升生活质量方面。举办招聘会助力村民就业,他积极联系企业,收集岗位信息,组织村民参加培训,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结对帮扶困境青少年,他定期走访慰问,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为他们送去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鼓励他们努力学习,追逐梦想。在重大节日和紧急时刻,黄炜带队走访慰问、排查隐患、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文艺活动。他用自己的行动,让每一位村民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温暖,切实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质量,确保每一位村民的安全与舒适。

在乡村治理创新方面,黄炜积极推行网格化管理,划分责任区域,明确责任人。他发放“党群服务连心卡”,设立“百姓说事点”,鼓励村民积极参与乡村事务,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法治宣传提升村民法律意识,建立起高效、透明、和谐的乡村治理新模式。开展“党员亮明身份活动”,构建起村民反映问题、参与治理的便捷渠道。在“百姓说事点”,村民们可以畅所欲言,提出自己对村庄发展的建议和意见。黄炜总是认真倾听,对合理的建议及时采纳并加以落实。通过党员示范、法治普及等手段,提升乡村治理的效率与透明度。党员们在各项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遵守村规民约,积极参与村庄建设。法治普及活动让村民们增强了法律意识,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也吸引了更多人关注、投资北京乡村,为乡村全面振兴凝聚力量。

他常说:“我来这里,就是为乡亲们办实事的。”在这段难忘的岁月里,他与西黄垡村的乡亲们心心相印,共同追求美好的生活。他坚信,只要持续努力、扎根乡土,就一定能够实现乡村的振兴梦想,让每一位村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他的故事,也将激励更多的年轻干部投身乡村,携手共进,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途中,共绘新时代的壮美画卷!

如今的西黄垡村,在党建、民生、产业等多方面都在向前进步。村庄的面貌一点点焕发出崭新的活力,村民们的笑容越来越多。然而,黄炜深知,这仅仅是开端。北京乡村以其质朴与坚韧,成就了黄炜的成长;而黄炜,也以满腔热忱回报这片土地。他自豪地为北京乡村代言,不仅因为见证了它的蜕变,更因坚信这里潜力无限。他期待更多人加入这场双向奔赴,一同创业、投资、体验,将北京乡村的美好传递给每一位追梦人。

在乡村全面振兴的伟大征程中,黄炜只是众多驻村第一书记中的一个缩影。他们用自己的青春与汗水,在乡村的土地上书写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诠释着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他们是乡村全面振兴的主力军,是农民群众的贴心人。让我们向这些奋斗在乡村一线的驻村第一书记们致敬,期待他们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创造更多的辉煌,共同谱写北京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让每一个乡村都成为充满希望的田野,让每一位农民都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程玉生 唐志军)

[责任编辑: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