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党员干部需积极作为,从政策供给、服务优化、创新赋能等多个维度精准发力,全方位为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政策“火炬”照亮前行路,为民营经济发展“引航定向”。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构建起多层次的民营经济支持体系。中央层面通过税收优惠、金融扶持、市场准入放宽等政策“组合拳”,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全方位保障;地方层面结合区域特色创新土地支持、项目审批等配套措施,形成差异化政策“工具箱”。随着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政策合力正转化为民营经济发展的强劲动能。党员干部需做好政策落地的“多重角色”:既要深研政策内涵,成为精准解读的“活字典”,又要深入企业开展“点对点”宣讲,帮助经营主体算清政策“红利账”;既要打通政策执行的“最后一公里”,及时化解落实过程中的梗阻,又要建立政策反馈渠道,收集企业意见建议,为动态优化政策提供实践依据,通过构建“制定-落实-反馈”的闭环机制,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点亮“火炬”。
服务“暖炉”优化软环境,为民营经济发展“保驾护航”。营商环境建设是民营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党员干部要当好“金牌服务员”,秉持“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理念,将行政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借鉴“一站式”服务等先进经验,构建数字化政务平台,真正实现“让数据代跑、让企业减负”。要推动建立“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持续且精准的支持:在企业筹备创立阶段,帮助准备各类申报材料,助力企业顺利“起跑”;在企业成长发展阶段,针对融资、人才、技术等难题,为企业“牵线搭桥”,助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加速跑”;当企业面临转型升级或危机挑战时,与企业并肩作战,争取政策扶持,让企业能够“稳健跑”。通过贯穿始终的 “全生命周期” 服务体系,塑造起“亲”“清”政商关系新范式,真正将服务“暖炉”的温度传递到企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
创新“燃料”注入新活力,为民营经济发展“续航赋能”。创新浪潮正为民营经济注入强劲动能,从云计算到物联网,从人工智能到人形机器人,民营企业持续以科技创新定义行业高度。在这股创新洪流中,党员干部应着力构建全要素创新支撑网络:首先,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组建技术攻关联合体,建立专利成果转化池,让高校“书架”与企业“货架”精准对接;其次,聚焦企业创新生命周期提供支持,通过在初创期搭建技术预研共享平台、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在成长期重点建设产业中试基地、知识产权证券化通道等,形成阶梯式创新能力培育链;更通过创新挑战赛、技术开放日等活动载体,培育“鼓励探索、包容试错”的社会创新创业氛围,为民企发展持续注入创新“燃料”。
(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望海街道青莲寺村选调生 黄铭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