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市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2024—2028年)》,不断拓展党员教育培训新路径,在推动教育培训体系化、师资队伍优质化、阵地保障便捷化、党员培训精准化、培训方式信息化上集中发力,全面提升教育培训质效。
突出系统集成,推动教育培训体系化。制定培训计划、梳理培训需求、完善培训体系,实现党员教育培训向体系化的深度转变。加强统筹谋划,印发年度教育培训工作要点,从阵地建设、师资力量、课程内容、基础保障、工作机制5个方面强化顶层设计,打造上下联动、一体推进的工作格局。强化包联指导,建立市县党校“领导联系、教师结对”联动机制,5名市委党校班子成员联系7个县(市)区,县(市)区委党校班子成员分片联系乡镇(街道),选派63名教师与乡镇(街道)、村(社区)结对,把先进的教学管理体制和培训方式“送下去”,把基层党员需求“带回来”,提升培训实效。构建培训体系,试点建立四位一体培训体系,以市委党校为牵引、区委党校为示范,以现有党群服务中心为依托,建设13所乡镇(街道)党校分校,成立106个村(社区)党校,实现教育阵地与组织阵地叠加、培训与服务并进。
突出素质过硬,推动师资队伍优质化。坚持“专、兼、邀、培”并举,着力打造专业化师资团队。打造骨干队伍,采取个人申报、组织推荐方式,从党员领导干部、基层党组织书记、业务技术骨干中选拔理论水平高、经验丰富的党员教育培训讲师,建立全市统筹使用的“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师资库,目前已入库130余人。拓宽来源渠道,邀请15名获得国家级、省级荣誉的党员、干部作为党员经常性教育活动的主讲人和嘉宾,以典型引领提升党员教育能级,扩大党员教育影响力。强化师资培训,组织教师参加中央党校培训37人、省委党校培训31人,举办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等师资培训班3期,培训教师300余人次,提升师资团队课程开发能力和教学水平。推行基层党校选派年轻教师到市委党校跟岗培训计划,加强基层党校师资建设。
突出强基固本,推动阵地保障便捷化。打造党员群众“家门口”的学习阵地,打通基层党员教育培训“最后一公里”。在农村,创建“县有学校、乡有学堂、村有学点”培训阵地,打造优质特色乡村全面振兴学校、学堂、学点19个,采取“党性教育+业务知识+现场教学”链条模式,开办培训班110期、培训7716人。试点采取“党建+红色文化+党员教育+乡村旅游”模式,打造“红色传承”乡村学堂,通过“声光影+深度讲解”形式,构建起多维度、共享式的教学阵地。在城市,打造社区工作者能力提升的平台,建成集实务学习、实践锻炼、理论教学、案例研究等于一体的实训基地8个,推行“实务导师制”,遴选经验丰富社区的书记作为实务导师,与新任职社区工作者结对帮带,指导其理清思路、打开局面,已培训640人次。
突出务实管用,推动党员培训多元化。针对不同类型党员分类施教,打破党员教育学习壁垒。“靶向式”教育,采取问卷调查、大数据分析等方式,精准掌握党员需求,对农民、社区党员,开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城市基层治理专题培训;对机关党员,重点对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内容进行培训;对新兴领域党员,举办全市新就业群体职工技能大赛,全面检验和提升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已累计培训2万余人次。“实践化”教学,发挥朝阳红色资源优势,创作《血祭龙源》等特色读本,制作全国首部4K皮影电影《烽火映山红》,推动党员教育“鲜味”更足、“蕴味”更强;整合党群服务中心资源,打造一批建平县小平房村等实践教育基地、朝阳第一党支部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设立296个教学点,党员教育更加鲜活。“现场式”培训,以连续12年开展基层党建拉练观摩为契机,组织基层党组织书记开展现场式教学,将讲堂延伸到户外,采取“书记讲给书记听”“书记跟着书记学”方式,每年确定1个主题,通过观摩学习,汲取先进经验,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
突出智慧高效,推动培训方式信息化。建强党员教育培训网络阵地,推动教学模式创新。在市本级,运用“线上+线下”“主课堂+分课堂”形式开展培训,向上级党校、知名高校借“外脑”,以“直播+录播”模式制作课程,使中央党校、省市党校优质师资和优秀课件直达基层。已举办全市驻村书记、村(社区)书记示范培训班,农民骨干党员示范培训班,组工干部轮训班等,培训学员3000余人,实现了扩面提质。在县(市)区,试点建立“县级+乡镇(街道)+村(社区)”一贯到底网络培训体系,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建成覆盖本地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党员教育平台,采取“主课堂+分课堂+视频直播”形式,实现“一人授课、万人听讲”,党员教育培训资源进一步整合利用,培训效率持续提升。(辽宁省朝阳市委组织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