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工业大学张建华等主编的《山东红色金融概论》,为读者呈现了一幅中国共产党在山东领导的波澜壮阔的经济斗争与金融实践的历史画卷。通读全书,越发感受到其深厚的价值、丰富的内容、独特的视角与严谨的态度。
理论价值重大、现实意义深刻
山东红色金融是中国革命金融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革命事业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是新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基石。本书对其深入系统的研究,不仅丰富了山东地区党史、金融史、革命史的研究,而且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对中国金融史的研究。研究北海银行、鲁西银行的创建与发展、金融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为根据地经济建设、山东乃至全国的解放事业提供了有力的金融保障。这深化了红色金融起源、功能、制度的理论研究,推动了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书中对山东红色金融的历史经验进行总结,认为“山东红色金融发展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必须坚持货币主权”。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金融理论,推动中国特色金融理论发展。书中研究红色金融的斗争实践与历史贡献,分析金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为新时代金融高质量发展、金融强国建设提供历史借鉴。研究红色金融伟业的革命精神,对于传承红色金融文化,弘扬红色金融精神,对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培养新时代金融人才、推动金融行业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内容丰富翔实、系统呈现全貌
本书内容丰富翔实、系统呈现山东红色金融全貌。以时间轴为线索,系统梳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山东红色金融的创建、发展与壮大的历史进程,总结其历史启迪。从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抗日根据地红色金融业的创建与发展、货币政策与发行、金融业务与货币斗争,到解放战争时期山东解放区货币的统一与壮大、北海银行历史使命的完成。史料翔实、图文并茂,深刻挖掘了山东红色金融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不同历史阶段的实践与创新。书中不仅阐述了北海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设立与发展,总结发展规律,还诠释了山东红色金融伟业的革命精神,即“白手起家、大胆创新精神,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精神,不惧挑战、敢于斗争精神,以民为本、为民服务精神,大公无私、清正廉洁精神,信仰至上、矢志理想精神”。这部著作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山东红色金融的探索与发展之路。使读者清晰地了解到山东红色金融在艰苦卓绝斗争中的成长与壮大、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和新中国金融体系的建立作出的卓越贡献。
视角独特鲜明、彰显历史地位
本书以独特鲜明的视角研究山东金融,彰显其对中国革命和金融事业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将山东红色金融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宏大的历史视野中进行深入研究,这拓宽了以往对金融史研究的维度。本书对山东红色金融实践进行研究时,结合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山东解放区的巩固来综合分析。这不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鲜明的个案指向,还彰显了山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山东红色金融对革命战争的经济支持。对此,书中从山东红色金融对“根据地政权建设、农业发展、工业生产、军事斗争”等方面的历史贡献进行总结。本书立足山东,围绕红色金融这一主线,聚焦关键事件,如北海银行、鲁西银行红色金融机构的创建与发展,发行货币,开展金融业务与经济斗争。本书清晰的主线、明确的聚焦,避免了研究的泛化与模糊。本书以独特鲜明的视角,揭示了山东红色金融的特点与发展规律,凸显了山东红色金融的特殊地位以及对全国革命事业、保证经济稳定的重要作用,同时也给予读者以历史启迪。
学术科学严谨、研究方法全面
本书在学术研究方面秉持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系统全面的方法,以确保研究的精准性和深入性。书中史料丰富、出处精准、框架完整、观点严谨、论证充分。可以看出作者在对历史档案、回忆录、研究著作等多种文献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上下了足够的功夫。本书在绪论中从总体上对山东红色金融的研究进行了阐释,这是研究的逻辑起点。一到五章以时间为顺序分析解读山东红色金融的历史与实践,这是主要内容的具体展开。尾论分别从“历史贡献、历史经验、革命精神、当代价值”四个维度研究了历史启迪。这是理论层面的提炼与深化,逻辑层面的强化与升华。这体现了框架结构的完整性、系统性与科学性。本书在对山东红色金融历史梳理时,既注重史料的鉴别、考证与分析,又注重观点的总结、归纳与创新。既有扎实厚重的史料,又有科学可信的结论,这体现了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的统一。本书除了采用文献研究法,还采用比较研究法、实地调查法、跨学科研究法,力求全面还原山东红色金融的真实图景、揭示山东红色金融的特点、优势与规律。这种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全面的研究方法,为读者呈现了一部值得信赖的、极具教育意义的山东红色金融读物,也为后续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山东红色金融概论》这部优秀的作品,以丰富的内容、严谨的态度、独特的视角、全面的方法,为我们展现了闪耀在齐鲁大地的红色金融烽火。承载着红色金融革命精神的火种,为新时代金融高质量发展、金融强国建设、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培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历史启示。
作者:施秀莉系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