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基层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石,是政策落实的 “最后一公里”,也是服务群众的 “神经末梢”。基层治理应以问题为导向、以人民为中心、以实干为路径,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深耕细作,走出一条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路。
以问题为导向,提升治理“精度”。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要脚踏实地,深入基层一线,走进田间地头,注重广纳群言、广集众智,广用民力,直面群众的各类诉求和复杂问题。要以拔钉除障之力,坚决拔除横亘在基层发展道路上的一道道关卡,强势破除阻碍基层进步和群众生活质量提升的一个个难题。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加以解决,不仅会损害政府公信力,更会让群众对未来发展丧失信心。因此,基层治理应秉持敏锐的问题意识,通过实地走访、群众座谈等方式,主动发现问题。同时,要善于运用创新思维和多元手段,精准施策,为每一个问题量身定制解决方案,切实化解现实困境,为基层发展扫除障碍。
以人民为中心,传递幸福“温度”。“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人民群众是基层治理的主体,也是推动基层发展的根本力量。基层治理的每一项决策、每一个行动,都应围绕人民的需求和利益展开。无论是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提升教育、医疗水平,还是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丰富群众精神生活,都要充分尊重人民的意愿,保障人民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只有从群众的“柴米油盐”等细微处着手,倾听人民呼声,汇聚人民智慧,才能确保基层治理的方向不偏,步伐稳健。要做到“零距离”倾听民情民愿,一切工作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在基层治理的进程中共享发展成果,切实感受到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以实干为路径,强化干事“力度”。基层治理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要将各项政策、规划落到实处,要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实干精神贯穿始终。基层干部要走出办公室,走进田间地头、村民家中,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汗水浇灌民生。在乡村全面振兴的征程中,无数干部扎根基层,带领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共同富裕,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实干精神的深刻内涵。在日常工作中,应建立健全责任落实机制,明确任务分工,加强监督考核,确保每一项工作都有人抓、有人管、见成效。从改善交通条件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从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战略,一步一个脚印,真抓实干,以实际成果回应民心所向,让基层治理在深耕细作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衢州市常山县新昌乡 李奇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