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典型经验 > 正文

北京市通州区:以扎实举措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义务教育是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其公共性、普惠性、基础性、发展性等基本特征的集中体现。近年来,北京市通州在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扎实举措,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实施专项行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等方式,努力缩小城乡、校际差距,促进教育公平,为副中心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出台政策保障,建立长效机制。北京市通州区在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过程中,将政策保障与长效机制建设作为关键支撑,有效破解教育发展瓶颈。区委教育工委、区教委研究制定了《北京市通州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简称“135”行动方案),明确了“一个核心”“三个体系”“五项重点工程”,方案共分为9大项25个行动,并细化为具体的落实举措和项目行动。为确保“135”行动方案的落地,区教委配套了绩效考核方案,激发学校创新活力,并制定专项方案减轻教师行政负担,通过研修中心系统性培训、跨校教研等方式提升教师素养。

聚焦农村教育,实施“1+2+n”行动。通州区推行“1+2+n”行动策略,以“农村学校教学质量提升”为核心目标,围绕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师队伍建设两大维度,开展薄弱学校跟踪指导、双师教学、骨干教师送教、农村英语教师素养提升、种子教师培养等多项专项行动。通过此举措,培养了一批农村学校骨干教师,农村地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整体提升。通州区教委副主任付树华指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在农村,主阵地是课堂,途径是教研,聚焦农村教育长远发展应抓好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的落地,抓牢信息技术带来的教育教学发展契机,抓住副中心建设的大背景,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探索集团化办学通州区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打破学校单一办学体制,将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发展水平处于不同层次的中小学,按照学校类别等组建教育集团,推进集团化办学,推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全力打造群众“家门口的好学校”,让每个学生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先后成立潞河中学、运河中学、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通州区第一实验小学、芙蓉小学等教育集团14个,组建跨区教育集团校12所、一体化办学学校3组、一贯制学校2组、教育发展集群1个,集团各校区在管理上向总校看齐,教研上集团内一起设计,教育优质均衡程度稳步提升。

深化教学改革,提升办学质量。教育教学改革是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通州区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深化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严格落实“双减”政策,优化作业设计,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开设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科技竞赛、艺术展演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校开设机器人、3D打印、航模等科技课程,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鼓励学校探索“项目式学习”“跨学科融合”等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加强校本课程建设,鼓励学校结合自身特色开发特色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壮大后备力量教师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力量。通州区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教师培训、完善激励机制等措施,打造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人才保障。通过“名师工作室”“特级教师工作站”等项目,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青年教师成长;通过“国培计划”“市培计划”“区培计划”等分层分类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鼓励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推动教学改革创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稳定教师队伍,通州区不断完善教师待遇保障机制,提高乡村教师补贴,优化职称评聘政策,让教师安心从教、乐于从教。(任能旺)

[责任编辑:李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