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八项规定不是五年、十年的规定,而是长期有效的铁规矩、硬杠杠。”经党中央同意,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以下简称“学习教育”)。学习教育于2025年全国两会后启动、7月底前基本结束。这一学习教育既是对作风建设成果的集中检阅,更是面向现代化新征程的庄严承诺。这项看似聚焦具体行为的纪律约束,实则以小见大,构建起“破立并举、标本兼治”的闭环。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以刀刃向内的政治勇气,精简冗余流程,沉淀务实作风;压缩办事时限,延展为民情怀。将作风建设转化为可感知的治理温度,以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为新时代赶考之路铺就坚实的基础,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长久动力。
破立并举,铁规砺剑锻造制度文明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2025年的深化实践中,奏响了“破茧”和“织锦”的双重和弦,既锋芒锐利又不失温情。一方面,借助“月度数据”透明机制和“风腐同查”革新理念,破除“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铲除潜在性腐败的滋生土壤;另一方面,将“三严三实”的价值理念熔铸为党员干部的精神准则,使廉洁自律从制度要求内化为血脉基因,从外在约束升华为高度的政治自觉。
在制度建设上,通过动态调适的规范体系和监督网络,将制度笼子的经纬密度与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同步提升;在思想教育方面,借助专题化、系列化、全程化的精神教育和滋养,将作风建设从制度约束升华为价值追求。这种破立并举、刚柔并济的智慧,在新时代彰显出独特的治理张力。它让纪律之弦在阳光下更加清晰响亮,让价值之光在党员干部心中更加明亮透彻,搭建起高压震慑“不敢腐”与潜移默化“不想腐”交相辉映的治理桥梁,凝聚成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文明力量。
标本兼治,深水突围构建治理闭环
要打破“节点防腐”的固有周期,构建“永远在路上”的常态化治理机制,依靠更高频、高效、高质的监督系统对新型问题进行实时预警,树立切实可感的治理常态。在价值层面,要打通“严管”与“厚爱”的辩证逻辑关系。通过“澄清正名”机制为担当者撑腰鼓劲,凭借“容错清单”激发干部敢为善为的创造潜能。借助“群众监督云平台”“作风评议直通车”等创新机制,将刚柔并济的治理理念转化为全民共建的实际行动,升华为全民参与的政治文明培育工程。
这种立体式治理模式,既是自我革命政治勇气的延续,更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生动诠释。在制度创新与文化浸润的双重作用下,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正逐渐转化为解码中国之治的关键钥匙,散发着清风正气。
永恒赶考,初心如磐书写文明新篇
站在“两个大局”相互交织的时代浪口,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已升华为一座映照初心的精神丰碑。当“两个务必”的历史回响与“两个永远在路上”的时代强音相互共鸣,这项起源于作风建设的治党实践,不再仅仅局限于作风建设的工具理性层面,更凸显出“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重要意义。
从西柏坡时期的“进京赶考”到新时代“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中国共产党以百年为时间尺度,精心擘画政治文明的演进蓝图。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作为这幅宏伟长卷中的点睛之笔,以“十年磨一剑”的坚韧定力净化政治生态,让其成为破解历史周期率的东方密码。同时凭借制度创新的智慧,为全球治理贡献“作风建设与治国理政深度融合”的中国方案。
当作风建设的“中国实践”与治国理政的“世界之问”相遇,展现出的不仅是执政党的政治清醒,更是社会主义制度文明的独特魅力。2025年,这项针对“关键少数”的自我革命与“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形成深度共振,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时刻保持的政治清醒,为社会政治文明的演进指明了光明方向。只有将自我革命的勇气转化为制度基因,才能在破解大党独有难题的过程中永葆生机活力。当作风建设从治党实践升华为文化强党的创造性成果,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便跨越了时空界限,成为标注中国共产党初心与使命的精神坐标,为世界政党治理贡献着东方智慧的璀璨光芒。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制度创新永无止境。在制度与文化的和谐交响中,纪律的严格要求正转化为文明的温暖关怀。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仅以“徙木立信”的果敢重塑了党风政风,更以“春风化雨”般的治理智慧滋养着社风民风,成为时代进步的鲜明注脚。(作者:李丽鹏,合肥工业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副教授;吴泽城,合肥工业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辅导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