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两新”组织党建正积极探索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的转变,不仅要让“支部建在楼上”,关键要使“党旗飘在心里”。为此,必须紧扣“有效”二字,夯实“两个覆盖”基础,真正让党建成为看得见的生产力、摸得着的竞争力。
立根铸魂,校准政治引领“方向舵”。加强党的建设是贯穿“两新”组织发展的“根”与“魂”。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越快,越要在强化思想引领上下功夫。当前,新就业群体流动性强、组织凝聚力弱的特征,正呼唤理论教育向“全景式”“浸润式”教育转型。要用技术骨干的朴实话语、身边榜样的奋斗故事深深感染人、带动人,通过“车间党课”“工地党课”等灵活形式,把党的创新理论送到工位、装进手机、融入日常,接通“烟火气”。要在平台经济、零工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领域强化政治把关,做到业务拓展到哪里,党的理论武装、价值导向就同步覆盖到哪里。确保新领域发展始终与“国之大者”同向同行,实现“富口袋”与“强思想”的本质统一。
固本强基,筑牢制度规范“承重墙”。党建不是“一阵风”,必须靠制度管长远。针对部分“两新”组织顾此失彼、“重建轻管”,组织生活“有形无神”等问题,要压紧行业党委统筹责任、属地党组织“兜底”责任,明确任务清单,建立“目标化”推进机制。通过季度督查、年度考评,将党建责任从“软任务”变为可量化、可追溯、可评价的硬指标。要创新组织生活形式,把“三会一课”搬到项目攻坚现场、技术研发一线,让民主评议聚焦到破解发展瓶颈,使党内政治生活既有“真理味道”又有“实践温度”。针对流动党员,要实行“流入建档、流出跟踪”的动态管理,保证流动不流失、学习不断线。对于党务工作者队伍,既要严格资格准入、定期培训提能,又要完善薪酬保障、拓宽晋升通道,真正把“两新”组织党建岗位打造成“有作为,有奔头”的事业平台。
破局增效,激活作用发挥“强磁场”。两新党建的成效,最终要用发展的实绩作答。要坚持“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根治党员“潜水”、组织“隐身”的痼疾。设立“党员先锋岗”,组建“红色突击队”,让党员在关键岗位挑大梁,在危急时刻显担当。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组建党建联盟,以组织联动突破技术壁垒,实现抱团创新,将“组织力”转化为突破“卡脖子”技术的硬实力。更要引导“两新”组织将发展动能注入乡村全面振兴、基层治理,通过主动认领“民生微项目”,搭建助农平台,参与应急保供等实践,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党组织在身边”,实现“党建强”与“发展强”的同频共振、良性循环。
(浙江省永康市东城街道 俞丁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