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文件提出,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支撑。广大党员干部当以“一”为誓,以“农”为笔,在躬身实践中扛起粮食安全责任、践行为民初心使命、勇闯乡村改革深水。
以粮食安全为“国之大者”,“守土有责”保障粮食安全“一仓不空”。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将“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放在首要位置,全方位布局粮食安全保障工作。“仓廪实而知礼节”,各地要坚持“守住耕地红线”,从“被动防守”转向“主动治理”。建立覆盖全国的耕地动态监测系统,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实时追踪耕地用途变化,对违规占用耕地行为实施“一案双查”,既问责直接责任人,也倒查监管疏漏;要聚焦关键领域利用科技赋能,支持科研机构联合龙头企业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推动高产抗逆品种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同时,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将财政奖励与粮食产量、质量挂钩,让种粮大县“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甜头”。党员干部需下沉一线,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既当耕地“守护人”,也做技术“推广员”,确保政策红利直达田间地头。
以民生冷暖为“心之所系”,“枝叶关情”力保共同富裕“一户不落”。从“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筑牢民生底线,到“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拓宽致富渠道,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始终将农民冷暖置于政策核心。民生工作贵在细处用力,重在精准施策。乡村富民产业要“从土里长出新芽”,各地发展特色产业需因地制宜,避免“千村一面”,重点挖掘传统技艺、地域文化等独特资源,通过品牌化运营提升附加值;支持乡村手工艺合作社与电商平台对接,让“土特产”变身“网红货”;通过打造地理标志品牌、规范生产标准,让老手艺焕发新生机;防返贫工作需织密“监测网”与“保障网”,要突出精准,通过建立“线上监测+线下走访”双轨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实行“一户一策”帮扶,通过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设立“以工代赈”项目为低收入家庭兜底。党员干部当以“脚下沾泥”的姿态深入田间,既当产业发展的“联络员”,又做防返贫的“守门人”,将政策力度转化为民生温度。
以深化改革为“破局之钥”,“久久为功”筑牢发展根基“一制不松”。中央一号文件以“健全要素保障和优化配置体制机制”为压轴篇章,聚焦农村土地制度、投融资机制、人才培育等几大关键领域,向制约发展的“梗阻点”精准发力。各地要持续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在“三块地”上下功夫,稳定土地“承包地”,通过出租、入股等方式盘活“宅基地”,有序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针对小农户经营分散难题,要推广“全程托管+保底收益”模式,通过合作社整合土地、技术、市场资源,让农民“种地有保障、务工有收入”;通过设立乡村全面振兴产业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冷链物流、数字农业等薄弱环节;完善“新农人”培育体系,对返乡创业人才给予用地、融资等定向支持。党员干部当扛起改革“先锋旗”,既做政策落地的“施工队长”,深入一线协调土地流转矛盾、疏通融资堵点,也要当好群众“贴心人”,用方言土话讲透政策红利。
(浙江省海盐县望海街道选调生 黄铭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