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来临及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如何构建出高质量的心理育人模式,为学生的良性发展保驾护航,成为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重要课题。传统的高职心理育人模式虽卓有成效,但扁平化现象严重,且与本土特色文化脱节,学生的受教兴趣及效果在新时代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亟需注入新活力。广西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宝藏,其传统文化承载着壮族、瑶族等多民族人民的世代智慧,从神秘古老的花山岩画,到传唱千年的刘三姐歌谣;从巧夺天工的壮锦技艺,到热闹欢腾的侗族芦笙节,广西传统文化以其独特魅力展现着民族精神内核。将广西传统文化元素嵌入于高职心理育人模式中,为高职教育注入全新的活力源泉,既能丰富育人内容、拓宽育人途径,又能让学生在文化滋养中找寻心灵归宿,受到精神、文化、心理的全面熏陶,继而达到提高心理育人效果的根本目的。
一、广西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心理育人模式的可行性
(一)文化内涵与学生心理需求高度契合
广西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又独具特色,其中诸多精神内核与高职阶段学生心理诉求、成长需求高度契合,继而为将之融入高职心理育人提供了基础且必要的前提条件。如广西各族民间邻里互助、一家有难八方支援亦是常见风尚,部分高职学生因独生子女成长环境或现代社交疏离而出现了人际淡漠、沟通障碍等突出心理健康问题,广西民族的互助精神恰是一味对症良药,能有效引导学生学会合作、珍视友情,融入集体生活,继而实现健康、茁壮成长。
(二)地域亲近性大幅提升学生接受度
高职学生生源大多具有鲜明地域特性,既有来自广西本土及周边地区,也有来自其他地区,但多数以“本地人”为主,其自幼浸润在广西传统文化的浓郁氛围中。地域的天然纽带使学生对本土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连接,自生亲近之感。如桂北地区的学生从小便参与打油茶习俗,一家人围坐,轮流制作、分享,在茶香里传递亲情,当在心理课中涉及家庭情感时,以此为契机带领学生讨论广西特有的家庭关系,学生更易产生共鸣,从而快速打开心扉,投入课堂互动,受教效果也会更佳。
二、基于广西传统文化的高职心理育人模式构建策略
(一)顶层着手:课程体系革新
课程是育人的主阵地,也是融入广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高职心理育人模式构建融合中,一方面积极开设“广西传统文化心理探寻”等通识课程,为学生系统梳理广西文化脉络,深入提炼广西文化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基因,使学生意识到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存在共通性,为心理育人的高质量开展做好有力铺垫;另一方面,以专业课程为媒介,“因地制宜”地渗透广西传统文化及心理元素,使学生基于已有文化背景建构新知识,提升心理认同感,既掌握专业知识,又感悟人文精神,塑造良好职业心态,继而推动专业素养、文化素养、心理健康素养的一体化发展。
例如,在传统心理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增设“桂风壮韵・心灵密语”课程,或在传统的教材嵌入“广西风韵”板块,为学生讲解柳州螺蛳粉文化的起源,讲述创业者“张晓献”是如何克服诸多困难,凭借惊人的毅力与创新精神将螺蛳粉发扬光大并最终走向全国,一方面启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另一方面培育其坚韧不拔的心理品质。为提高育人效果,可以在课堂上融入人物案例、设置情景模拟环节,学生分角色扮演螺蛳粉摊主及顾客,应对各色各样的经营难题,在角色扮演中锻炼心理调适能力,提高社会适应力。而在各大专业课程中,同样可以灵活、因地制宜地融入广西传统文化,如在建筑工程专业引入侗族的风雨桥建筑技艺,同时传承侗族工匠世代坚守的精神品质,阐述工匠精神与团队协作心理的重要价值,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也能得到心灵层面的滋养。
(二)活动驱动:实践活动深耕
实践出真知,心理育人同样如此。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所获取的知识、形成的心理品质,往往比课堂上单方面的“讲授”更为深刻,也更能形成长期效益,令其受益一生。因而在课堂以外,也应积极组织多元化广西传统文化实践活动,驱动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受文化的澎湃力量,受到心理层面的浓烈感染,继而促进心理品质与实践能力的一体化发展。如深入民族村落调研民俗,置身于传统生活场景,观察村民的古老传统,直观地学习人际交往技巧,提升社会适应能力;或在校内举办文化节活动,使学生在专注手工创作时也能沉浸在“心流”的体验中,忘却焦虑,感受成就,收获自信,养成积极向上、自信从容的心理品质。
例如,在校园里,紧扣当地特色文化,积极组织多元化实践活动,以壮族地区为例,设计“壮乡民俗调研”活动,鼓励学生走进当地村落、景区,参与红瑶服饰制作过程,从采集原料、纺织布料到刺绣装饰,了解红瑶女性代代相传的耐心、专注精神,反思自身在学习中的浮躁心理,学习有效的情绪管控策略。而在校内,则可以设计“八桂非遗狂欢节”,围绕桂区传统文化,带领学生参与坭兴陶拉坯、雕刻制作,将原本普通的泥土一步步制作为精美的工艺品,继而收获满满的成就感,焦虑情绪得到释放,自信心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塑造。而在各类活动的筹备阶段,学生也需要协作布置展位、宣传推广,从而得到团队沟通能力与协作能力的锻炼,实现身心的全面、健康成长。
(三)全局谋划:校园文化营造
校园文化作为滋养学生的沃土,一度作为“隐性课程”在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心理及行为方面。以文化生态系统理论为支撑,打造富含广西传统文化元素的校园环境,营造出特色校园文化,为学生开辟出心理成长的良性生态,使之在文化的浸润中得到“自然而然”地成长。
如南宁某高职围绕南宁文化打造“邕城古韵园”特色专栏,在校园内复刻壮族干栏式建筑一角,布置铜鼓、绣球等经典装饰,供学生在此休憩、交流及学习,设身处地地感受宁静祥和的校园氛围,排遣生活焦虑,舒缓学习压力,实现身心健康成长。同时在图书馆、食堂贴上有关广西文化风俗的标语,大力扶持与广西特色传统文化相关的社团,由内而外、自上而下形成浓厚的广西文化氛围,为学生心理品质及文化素养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
广西传统文化与高职心理育人模式的结合,是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有益探索,更是推动学生身心健康良性发展的积极实践。迈入新时代,高职院校唯有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积极结合本土文化探寻更为新颖、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方能切实提高育人质量,为培养身心健康、德才兼备的新时代高技能人才贡献应有之力。
(作者:姚紫燕,⼴⻄⽣态⼯程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道桥⼯程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