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基层治理 > 正文

执振兴之笔 绘“三农”新篇

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当以躬身入局的担当、久久为功的韧劲,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崭新篇章。

沃野织锦绣,科技赋能筑丰年。农业效益的提升需要突破传统生产方式的桎梏。党员干部要当好现代农业的"播种者",推动物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在田间地头生根发芽。建立"首席农技专家"包联制度,将智能农机具推广与农事指导相结合,让卫星遥感监测、水肥一体化系统成为新农具。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统筹推进土地碎片化治理和土壤改良工程,构建"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的现代生产格局。通过培育家庭农场联盟、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与冷链物流体系建设,让"田间到舌尖"的价值链条延伸出更多可能。更要立足地域特色打造地理标志品牌,借力电商平台构建"云端农展馆",使优质农产品跨越山海走进千家万户。

绿水映乡愁,治理创新焕生机。乡村活力的激发在于守住生态底色与文化根脉。党员干部要化身生态文明的"守护人",将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美学营造有机融合。推行"微改造、精提升"模式,在保留古树老宅、石径柴扉中植入现代生活元素,让传统村落焕发"老树新枝"的生机。建立"绿色银行"生态补偿机制,引导村民发展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把绿水青山转化为发展优势。更要深挖乡村文化基因,通过建设村史馆、编纂乡贤谱、复兴传统节庆,让祠堂古戏台传唱新时代的田园牧歌。完善"网格化+积分制"治理体系,搭建村民议事会、乡贤理事会等协商平台,使共治共享成为乡村治理的最美和声。

匠心育新农,多元路径拓富路。农民增收的关键在于打破单一收入结构的束缚。党员干部要成为致富领航的"摆渡人",构建"技能提升+创业扶持+财产赋能"的三维增收体系。实施"金穗培训"工程,按产业需求定制种养技术、电商运营等课程,培育持证上岗的"职业农民"。设立乡村全面振兴创业基金,为家庭工坊、乡村民宿等小微项目提供孵化支持,让庭院经济绽放"百花齐放"的活力。深化农村"三权分置"改革,通过土地入股、闲置农房盘活等方式,使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更要织密社会保障网络,推进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农民在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足中收获稳稳的幸福。

(浙江常山县球川镇 徐俊)

[责任编辑:李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