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理响中国 > 正文

【理响中国】品读泥土中的文字芬芳

——从王计兵、屈松云看文艺作品的时代性

理响中国

在生活的广阔舞台上,文字如同一束穿透尘世的光,照亮了平凡的角落,也升华了琐碎的日常。王计兵,一位骑行16万公里穿梭于城市大街小巷的外卖骑手,用他那沾满风尘的笔触,在送外卖的间隙创作出5000余首诗歌,并在2023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赶时间的人》,被称为“外卖诗人”。屈松云,一位扎根于乡村的营业员,在上世纪50年代以亲身经历为蓝本,创作小说《营业时间》发表于《萌芽》,讲述了一个服务群众的温暖故事,先后被改编成连环画、评弹和电影等艺术形式,红极一时。他们的作品,如同从泥土中生长出的花朵,带着生活的芬芳,却又在艺术的浇灌下绽放出别样的光彩,生动地诠释了文字的力量、文艺的真谛。

生活,是文艺的不竭源泉。王计兵的诗歌,字里行间都弥漫着生活的气息。他笔下的“赶时间的人”,是那些在城市的钢筋水泥森林中奔波忙碌的普通人,他们为了生计,为了梦想,与时间赛跑。这不仅仅是外卖员的写照,更是无数平凡劳动者的真实写照。而“手持人间一束光”,则在平凡中透出温暖与希望,以他那朴实无华的文笔,引领人们在现代都市的喧嚣中,重新发现自然的魅力和生命的意义。这些诗歌,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生活的酸甜苦辣,让每个人都能找到共鸣。

屈松云的《营业时间》同样扎根于生活的沃土。小说中营业员老李与新派来的年轻营业员关于营业时间的争执,看似是简单的作息问题,实则是不同生活观念与服务理念的碰撞。老李坚持不规定作息时间,因为他深知农村生活的节奏与需求,营业员的灵活作息能够更好地服务村民;而年轻营业员主张一定要有作息时间,则是基于现代管理的理念。在一系列的事件冲突中,年轻营业员最终被老李的敬业精神与对村民的满腔深情所打动,亲手撕下了营业时间的告示。这个故事,正是屈松云从亲身经历中汲取灵感,反映了那个时代基层工作者在服务群众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成长。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与善良。

然而,文艺并非对生活的简单复制,它是在生活的土壤中生长出的参天大树,是对生活的提炼与升华。王计兵的诗歌,虽然取材于平凡的送外卖生活,但他用诗意的语言赋予了这些瞬间以灵魂。那些看似琐碎的场景,在他的笔下变成了一个个充满力量与希望的意象,激励着人们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好,坚守信念。他的诗歌不仅仅是对生活的记录,更是对生活的一种重新解读与思考,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步,去感受那些被忽视的美好。正如王计兵的伯乐陈朝华在为《手持人间一束光》的序中所言:“在平凡中发现非凡,在残缺中想象完美,在疲惫中重构激情,在人间烟火中寻找诗意。”

屈松云的《营业时间》则有异曲同工之效。小说没有概念化和喊口号的地方,但是通过两个营业员思想和性格的冲突,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如何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这个主题具有普遍的意义,即便时隔近70年,仍然历久弥新。它不仅仅是对那个时代基层工作的思考,更是对所有服务群众的基层组织的启示。小说通过对人物的刻画与事件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光辉,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温暖与力量,从而引发对自身生活与工作的反思与感悟。

文艺来源于生活,是因为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情感基础;文艺高于生活,是因为它通过艺术的形式对生活进行了提炼、加工与升华,赋予了生活以更深的意义与价值。王计兵与屈松云的作品,都是从生活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带着泥土的芬芳和岁月的积淀。他们用自己的经历与感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让我们在平凡的生活中看到了不平凡的意义。

生活是文艺的根基,文艺是生活的升华。我们当在生活的点滴中探寻灵感,在文艺的滋养中汲取力量。愿文字的力量化作生命里的一束光,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鼓舞我们在生活的海洋中扬帆远航。期待文艺与生活的交融绽放出更加绚烂的时代光彩,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责任编辑:陈慧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