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政府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用服务的暖心增强企业的信心。既要“管”又要“放”,既要“加”又要“减”,从而让政府的“有形之手”与市场的“无形之手”十指相扣,持续发力,唯有在“加减辩证法”中持续创新,才能为民营经济开辟高质量发展新赛道。
做好材料厚度“减法”,政策精度“加法”。政策赋能贵在精准。以《杭州市数字经济政策精华汇编(2024)》为例,仅提炼48条“干货”,就将政策的核心条款归类呈现,便于企业查阅知悉。做好政策材料的“减法”,是变晦涩难懂的官方术语为通俗易懂的“大白话”,变冗长繁杂的政策条款为清晰明了的“表格清单”,变“大块头”的政策合集为“小而精”的文件解读。做好政策精度的加法,则是要围绕科技创新、产业支持、配套资金、绿色低碳、税费减免、社保延期等企业最关心的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政策梳理汇编,及时准确掌握企业政策诉求,实现“一类一策”“一链一策”的靶向供给。这种“材料瘦身”与“政策淬炼”的协同推进,既减轻了企业制度性负担,又提升了惠企政策适配性,为民营经济轻装快跑注入“强心剂”。
做好服务流程“减法”,服务效率“加法”。政府部门要以简政放权做优“服务流程减法”,以数字赋能做好“服务效率加法”。关键在于通过深化“一网通办”“证照分离”等改革,全面压减审批环节和时限,破除市场准入隐性壁垒,让企业“轻装上阵”;同时依托大数据平台推动政策精准匹配、免申即享,构建跨部门协同服务机制,以“数据跑路”代替“企业跑腿”,实现从被动审批到主动服务的转变。企业主体的需求在哪里,服务就跟到哪里,变“企业找政府”为“政府送上门”。通过“减环节”与“提速度”的联动创新,既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又激活了市场主体活力,让企业真正感受到“办事不见面,服务不掉线”的改革红利。
做好行政干预“减法”,生态培育“加法”。一方面,政府部门要以清单管理为牵引,精简审批事项,减少检查频次,清理隐性门槛和歧视性政策,最大限度压缩行政权力对市场活动的直接干预,让企业回归“赛场主角”;另一方面,以制度供给为核心做优营商环境,完善产权保护、公平竞争审查、包容审慎监管等长效机制,构建“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服务生态。以“松绑减负”与“培土施肥”双向发力,既降低了制度性成本,又激活了企业内生动能,从而为民营经济行稳致远保驾护航。(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选调生 刘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