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11月,习近平同志主政福州期间,面对国内改革开放的新态势,抓住发展机遇,主持编制并在福州市委六届六次全体会议上通过了《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以下简称“3820”工程),它是立足于福州市发展实际的战略规划、是福州市长远发展的总体遵循,是体现全市人民的共同意志、反映全市人民共同心声的重大战略工程。截至2010年,“3820”工程的指标已经全部实现。2022年,“3820”工程年满30周年之际,从哲学高度认识把握“3820”战略工程,坚持“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对于打造有福之州、幸福之城,实现“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3820”战略工程思想蕴含的实践认识论基础
认识把握“3820”战略工程,必须具有哲学的高度,这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说到底是重大哲学问题。只有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去认识和把握这个问题,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角度“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轮循环内容,都会进入高一级程度”来解读“3820”战略工程思想的认识论基础,才能把这一战略思想领悟透彻,因为思想一旦为群众掌握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现实力量。
“3820”战略工程思想是在实践基础上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这一思想作为福州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行动指南,规划先行且与福州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发展并经受住历史和实践检验,探究其思想发展的实践演进规律为的是更好地服务于实践。“问题倒逼”是理论创新的助推器。福州市位列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如何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形成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如何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这些都是摆在全市人民面前的时代课题。只有全面认识和深刻把握,抓住根本性问题,找到问题症结所在,才能形成实践变革的战略思想。重大战略思想的形成是以充分地调查研究为基础的,调查研究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和进行科学决策的前提。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为了尽快熟悉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情况,开展了密集的、高强度地科学调研,在大量征求各级政府、各行业意见,并系统思考后科学谋划福州市未来发展。在充分考虑其地理位置、人文历史、诸多的自然条件、风土人情、与华侨联系密切的基础上分析福州城市定位,提出了系统的、科学的“海上福州”区域发展规划,做出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部署,真正做到了没有调查研究就不做决策。只有充分地调查、分析、论证,才能寻找到并且选择最佳决策方案。从变化发展的客观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的根本点,要“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之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世界,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讲,“3820”工程战略思想必然根源于实践,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反映社会发展的应然状态。
“3820”战略工程思想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为正确的理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820”战略工程思想就是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的,它反映了不断变化发展的客观实际,实现了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习近平同志离开福州市委书记岗位以后,福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一任接一任干,稳步推进福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2012年,福州市GDP总量突破4000亿元,财政总收入近600亿元,这些数据基本达到“3820”战略工程设定的战略目标,规划中重点提出的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战略布局已基本形成。实践的需要推动了思想的产生和思想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发展,反过来实践以科学思想做指导沿着合理性方向不断深入推进。因此,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进一步证明了“3820”战略工程规划的科学性,标志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3820”战略工程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自信和实践自觉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
“3820”战略工程反映了事物发展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3820”战略工程的成功实践实现了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3820”战略工程既符合经济学理论、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又实现了经济高速度、高效益、跳跃式前进和超常规发展。习近平同志在主持编制《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时,遵循统筹兼顾、远近结合的原则,选择3年、8年、20年作为时间节点,为什么做出如此选择,这样选择是以什么作为依据来判断和确定的福州市发展阶段性战略目标,为什么不选择2年、7年、15年时间节点进行规划呢?原因在于这一战略设想背后蕴含着深厚的经济学理论基础。被誉为经济学创新之父约瑟夫·熊彼特,运用“创新”来解释经济发展和经济周期性波动等宏观经济问题理论,他提出了经济发展波动周期分为短周期即基钦周期(3-4年)、中周期即朱格拉周期(8-9年)、长周期,经济周期是不可避免的,它是经济活动总体性、全局性的波动。因此,《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规划在编制时选择的是该经济周期的下限即3年、8年、20年。实践要想达到设定目标,就必须遵循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真理,脱离真理尺度,实践目的就会偏离合理的、正确的轨道。“3820”战略工程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认识客观经济规律基础之上,并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展开生动实践,体现了“长里有中,中里带短”的经济周期波动思想,这对于在不同时期制定不同目标,保持国家经济政策连贯性,针对性地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3820”战略工程实践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积累多方面的历史实践经验。
“3820”战略工程的三个阶段性成就实现了量变到质变的历史性跨越。它体现了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从渐进性而言,既与以往发展阶段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从飞跃性而言,在渐进发展量的积累基础上质的飞跃。经济社会发展经历的不同阶段就会表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表现为在总的量变过程中阶段性或局部性部分质变。“3820”战略工程中三个发展阶段的安排,着眼于量的积累,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三个阶段各项指标均顺利实现,实现经济发展过程中阶段性的部分质变。“3820”战略工程规划还与福建省福州市“五年规划”有机衔接,形成近期目标与远景规划相统一的科学系统战略体系。量变与质变的前提就是坚持。经过20年的发展,福州市已成为集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商贸金融、科技信息、海峡两岸经贸交流中心于一身。
唯物史观视域下“3820”战略工程从根本上说就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820”战略工程为实现美好生活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一战略工程以生产力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和基础,以“现代化”为目标,实现生产力的“升级换代”,为保障人民利益的实现、提高人们物质、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地增强其物质基础。“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按照唯物史观角度,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需要有物质基础。只有在社会物质财富相对比较宽裕的情况下,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因此,有必要防止自觉或不自觉地离开生产力发展抽象地谈论人民利益至上。
“3820”战略工程以把福州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城市为最高目标。城市的现代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以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较高质量的人民生活。作为“3820”战略工程的战略发展目标之一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远景规划,在本规划的发展框架下,经过多年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城市规模扩大,基础设施完善,政府办事效率、市民综合素质大幅度提升,提高了城市生产力和居民的生活质量,战略规划的实施和落地为实现现代化国际城市目标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福州基本上是一座没有‘雕琢’过的城市,要发展就一定要有长期设想”。一个地方的建设,如果没有长远规划,往往会导致建设中的严重失误,甚至留下永久遗憾。有规划且符合实际才能实现更加长远发展。“3820”战略工程规划与现实发展高度契合,其定位清晰,预判恰如其分,充分发挥了战略规划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引领作用,同时也为其他地区制定长远规划、近期实施策略,提供有益经验,具有指导意义。福州“国际范儿”进一步显现,很多重量级外商到福州投资,很多国际会议在福州举办,同时福州市发展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紧密连接,进一步推动了福州市大跨步地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
“3820”战略工程由“规划蓝图”变为“现实样板”,它是顺应历史进程准确识变、尊重历史规律科学应变、汲取历史智慧主动求变的结果,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坚持心系人民的赤诚情怀,为福州长远发展确立了总纲领。这一战略工程在实施的过程中,注重发挥福州的历史、文化和区位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实现了福州综合实力不断跃升、改革开放持续深化、民生事业长足发展。实践中要继续以“3820”战略工程为指引,着力补短板、锻长板,既巩固壮大传统优势产业,又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3820”战略工程作为既全面又有重点的战略性科学规划,具有深厚的哲学底蕴、经济学根基,充分发挥出解决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功效,其所蕴含的思想精髓、治理理念、行动方略等具有普遍性、规律性和指导性,在历史和实践中展现出持续强大的生命力,至今仍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因此,我们要始终牢记:“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是指引福州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是福州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和行动指南。
(作者:林红 闽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翟绪军 闽江学院海峡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