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支持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加强消费激励,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近年来,人口结构变迁、内需不振、外需波动等问题交织叠加,“投资于人”战略的提出,既是对“人民至上”理念的进一步深化,更是破解高质量发展难题的不二选择。
“投资于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人民主体地位的有力彰显。过去,我们将资本、土地、技术视为核心要素,建厂房、买设备、架桥修路等硬件设施不断升级,“投资于物”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社会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物质资本积累为主导的发展范式已难以持续支撑高质量发展。把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实现人民幸福安康才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终极目标。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投资于人”特征鲜明:从“发放育儿补贴”到“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再提高20元”,从“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到“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无一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投资于人”以增强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为发展目标,旨在建立健全覆盖全人群、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充分释放民生领域改革的“乘数效应”。
“投资于人”以民意民情为工作标尺,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国在医疗、教育、就业、养老等重点民生领域持续发力,在“国家账本”中,民生支出便独占七到八成。在宏观政策方面,“民生”成色也更加明显:从“纸面就业”到“真金白银”稳就业,更多劳动者端牢“薪”饭碗;从赤脚医生到日益完善的医疗人才培养机制,群众健康越来越有“医”靠;从关注“老龄事业”到发展“银发经济”,应对老龄化从“被动福利”转向“主动经济”……一个个民生大礼包的背后,是将“民之所盼”转化为“政之所向”的精准施策,也是对“投资于人”的生动注解。“投资于人”必然收获于人,从“强化宏观政策民生导向”的顶层设计,到“投资于人”的落地实施,一项项惠民政策的落实、一笔笔真金白银的投入、一件件民生实事的办成,政策力度正在一次次实践中转化为民生温度。
“投资于人”是民生和经济协同发展的关键纽带,更是一场资源分配的平衡艺术。在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时,要注意财政的可持续性,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如在支持扩大就业方面,要加快建设职业教育与终身技能培训体系,帮助大学生提升相关技能,以便积极应对就业形势变化;在促进居民增收减负方面,要切实保障中低收入人群的权益,同时也要抓住“一老一小”这个关键;在加强消费激励方面,要抓稳政策补贴、技术赋能、体验优化等消费生态,以更大力度和更精准措施提振消费。当然,强调“投资于人”并非否定“投资于物”,而是通过二者的动态平衡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一方面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另一方面提高劳动者素质。通过双重加码,才能更好回应人民群众多元化诉求和多层次需要,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付金奥 张誉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