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八项规定实施十余年来,党风政风焕然一新,社风民风持续向好。然而,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面对新征程上的风险挑战,唯有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长风破浪会有时”的勇毅,将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融入治理实践,方能以作风建设新成效护航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坚持党建引领,以政治定力筑牢作风建设的“压舱石”。新时代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必须坚持党建引领,将作风建设与主题教育深度融合。作风问题本质是党性问题,根源在于理想信念的动摇。一方面,要盘活廉洁文化资源,用好红色教育基地、警示教育基地等载体,将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内化为精神追求。另一方面,需构建常态化教育机制,让“讲清廉、守纪律”成为党员干部的行动自觉,形成崇廉拒腐的社会氛围。党建引领还需强化“关键少数”的示范效应。首重压实各级党组织的主体责任,特别是“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政治责任。领导干部要带头践行“一线工作法”,主动沉到田间地头、企业车间,以“走心”换“民心”,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转化为作风建设的着力点。
深化标本兼治,以长效机制织密作风建设的“防护网”。作风建设既需“治标”雷霆手段,更需“治本”长远之策。当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出现隐形变异,如“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更改行程“顺带游”等现象,暴露出制度执行中的漏洞。对此,必须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的体制机制。面对“四风”问题数字化、隐蔽化趋势,传统监督手段亟需技术加持,长效机制的构建还需强化科技赋能。要以数字化手段为作风建设插上“智慧翅膀”,探索将大数据、人工智能融入监督体系,构建“制度+科技”的双重屏障。只有将技术手段与制度优势结合,方能实现监督无死角、整改全闭环。
贯通监督合力,以全域共治凝聚作风建设的“向心力”。创新监督机制的核心在于打破单一主体局限,形成“党内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立体网络。以党内监督抓关键,推行“室组地”联动机制,针对“吃公函”“吃会议”等隐形变异问题开展交叉检查,破解“熟人社会”监督难题;以群众监督拓渠道,作风建设成效如何,群众最有发言权。党的二十大提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为拓宽监督渠道指明方向。一方面,需完善“线上+线下”一体监督网络,如开通“扫码评价”平台,邀请群众对政务服务“打分”。另一方面,可借鉴“第三方评议会”模式,组织群众代表、媒体参与整改评估,形成“问题发现—整改落实—成效反馈”的完整链条;以舆论监督强震慑,通过建立“‘四风’问题曝光台”,通过媒体暗访、典型案例通报等方式,实现“查处一案、警示一片”。
(浙江省常山县球川镇 尹浩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