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学思践悟 > 正文

智能时代的教育智慧:守护人性的温度

当人工智能开始批改作业,虚拟现实重构课堂场景,算法精准推送学习方案,教育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数字化变革。在变革的浪潮中,教师既要热情拥抱技术赋能带来的无限可能,更要保持清醒的认知:教育最本质的功能,始终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与独立思考能力的生命个体。

技术革新正在重塑教育形态。智联网构建起个性化学习的智能系统,AI导师能够实时诊断学生的学习难点,元宇宙教室让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在三维空间生动再现。工具的创新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让获取知识变得更加高效有趣。然而,在享受技术红利的同时,我们也要警惕可能出现的隐忧:当学习过程被过度数据化监控,当教育目标被简化为算法参数,我们是否正在培养出一代擅长数据运算却缺乏深度思考能力的数字原住民?

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回望教育史,苏格拉底在雅典街头与青年学子展开对话时,既没有大数据支持,也没有智能设备辅助,却通过启发式的追问和思辨,点燃了人类理性思维的火种。这种直面生命本质的对话、在知识探索中培养的思维能力、对未知世界保持敬畏的态度,才是教育最珍贵的部分。在智能化时代,教师更需要守护这种“慢教育”的智慧:让学生触摸纸张的质感,感受笔墨的温度;在实验室的反复失败中领悟科学精神,通过经典阅读与先贤对话,建立超越功利的价值坐标。

只有让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相生相伴,才是真正的教育创新。就像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既要借助科技手段让千年丹青焕发新彩,更要葆有那份超越时空的慈悲与智慧。当教师用AI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时,也要注重培养他们对数据的批判性思考;当虚拟实验替代部分实操时,更要强化学生在现实世界中解决问题的勇气。技术应该成为教育的延伸而非替代,要让每个孩子既能驾驭智能工具,又保有仰望星空的能力。

站在教育进化的十字路口,教师需要保持清醒的平衡:既不做抗拒进步的守旧者,也不沦为技术至上的盲从者。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把握“变”与“常”的辩证关系——让技术手段服务于教育本质,在时代浪潮中守护人性的温度。(邛崃市教育局  代炳章)

[责任编辑:于 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