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基层治理 > 正文

以高质量考核考出发展“精气神”

综合考核不是简单的“打分排名”,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工程。只有坚持“观天气”与“接地气”结合、“重结果”与“看过程”并重、“树风向”与“强导向”统一,才能让考核真正发挥“风向标”“指挥棒”“助推器”作用,激发干部担当作为内驱力,勇攀事业发展新高地。

上接“天线”,下接“地气”,让考核既有高度又有温度。 综合考核要把准方向,既要对标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又要契合基层实际和发展需求。如果只强调“观天气”,对上级考核文件生搬硬套,极有可能导致考核内容脱离实际,执行中“水土不服”;反之,若一味“接地气”,忽视大局导向,又容易陷入局部思维,偏离全域战略目标。因此,综合考核必须兼顾宏观与微观,既设置诸如科技创新、工业开票、新签约亿元项目等符合市域战略规划的“硬指标”,又结合地方实际制定差异化考核标准。在对工业镇、开发园区考核上突出产业升级要求,加大科创指标和项目指标的权重;在对城区街道考核上强化社会治理的权重,既实现政策压力传导,又保护基层创新活力,确保“指挥棒”精准发力。

既看“结果”,也重“过程”,让考核既谋本手也抓先手。 综合考核要把稳航向,单纯以结果论英雄,容易导致急功近利、不利于长远发展;而过分强调过程,又可能陷入形式主义的窠臼。科学的考核应当既以实绩论英雄,又以过程促落实。因此,必须构建全链条、多维度的考核机制,通过建立常态化监测、动态化评估、阶段性反馈的工作闭环,实现考核数据的实时采集、动态分析和精准研判。要注重运用信息化手段,打破数据壁垒,实现考核信息的互联互通,确保每个工作环节、每项任务进展都有据可查、有章可循,让考核摆脱“搞平衡、看感情、打和牌”的怪圈,各属地板块通过反馈信息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调整策略,真正形成“目标—执行—反馈”的良性循环,确保“助推器”高效运转。

既立“标杆”,又明“奖惩”,让干部既有劲头也有奔头。 综合考核要把牢导向,“干好干坏不能一个样”。一方面,要通过考核发现和表彰先进,让实干者实惠、有为者有位。特别是对负责指标连年排名前列的干部要优先晋升职级、提拔使用,对攻坚攻克重大要素的部门要给予专项奖励,真正让吃苦者吃香、优秀者优先。另一方面,要强化考核的约束作用,对落实不力、成效不彰的及时约谈提醒,对弄虚作假、敷衍塞责的严肃追责问责,形成有力震慑。要将考核结果与干部培养使用紧密结合,针对考核暴露的能力短板开展精准培训,针对共性问题优化制度设计。通过考用结合、奖优罚劣,让干部队伍始终保持“拼”的精神、“闯”的劲头、“实”的作风,真正将政策导向转化为干部的行动自觉,确保“风向标”清晰指引。(刘昊)

[责任编辑: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