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经济版图上,山西始终以“能源重镇”的身份承载着国家能源安全的使命。面对“双碳”目标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这座“煤炭巨人”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绿色变革。在这场变革中,中央企业以其雄厚的资本、领先的技术和全局性战略视野,与山西携手谱写了一曲央地协同、创新驱动的转型交响乐,央地合作的“山西实践”已结出累累硕果。
从传统能源的绿色升级到新兴产业的蓬勃生长,从基础设施的智能焕新到区域经济的活力重塑,山西与央企的合作不仅是一场经济层面的深度联姻,更是一次国家战略与地方实践的同频共振。
战略同频
央地合作的使命与机遇
山西是中国重要的综合能源基地,煤炭储量占全国四分之一,煤层气探明储量居全国之首。然而,长期依赖资源型经济的产业结构,也使其面临转型阵痛。2010年12月,国家批复设立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9年5月,山西被确定为全国首个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这为央地合作提供了战略支点。国务院国资委明确提出,央企要立足山西资源禀赋,深度融入其“十四五”规划,通过产业链辐射带动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
在此背景下,央企与山西的合作呈现“双向奔赴”之势:一方面,山西以开放的姿态推出煤炭绿色开发利用、非常规天然气、电力外送、现代煤化工示范、煤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五大基地建设,为央企布局提供广阔空间;另一方面,央企凭借技术、资金与市场优势,将山西视为能源革命与绿色转型的“试验田”。
2023年以来,山西把加强与央企战略合作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整体性谋划、系统性推进。2023年9月举办了山西省与中央企业深化合作座谈会暨签约仪式,55家央企组团来晋,16名董事长寄语山西高质量发展,18名央企主要负责人在活动期间作了重要演讲和发言,这是山西历史上中央企业参会最多、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一次盛会。截至今年3月,累计推动25家央企与省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对接中,与央企就合作方式、合作内容、意向项目等开展多轮沟通,充分融合和平衡央企和省内的诉求意愿,最大程度促进合作共赢,牵引央企在晋投资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这种战略协同,既是对国家能源安全的责任担当,也是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精准赋能。
如今,央地合作已结出累累硕果。截至2024年,驻晋央企资产总额突破1.5万亿元,贡献税费732亿元,央企在晋重点推进项目316个,规划总投资4571亿元。2023年央企在晋实际完成投资1103.91亿元,同比增长10%,增速高于全省16.6个百分点,高于央企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2024年完成投资1159.8亿元,同比增长5.1%,增速高于全省1.9个百分点,高于央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充分体现了央企对山西发展的坚定信心。更为深远的是,这种合作重塑了山西的经济基因——2023年完成战新产业投资386亿元,占比35%;2024年完成战新产业投资690.8亿元,占比提高到59.6%。其中,新能源领域完成投资506.8亿元,新基建领域完成投资76.2亿元,煤层气领域完成投资72.8亿元,为山西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模式创新
多元路径下的合作实践
在能源革命与高质量发展的壮阔征程中,山西与中央企业通过创新合作模式、聚焦重点赛道,构建起央地协同发展的生动格局。
央地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在山西呈现出多维度创新模式——
资本与技术共振。央企直接投资成为推动转型的核心引擎。华电集团累计在晋投资超400亿元,聚焦风电光伏基地建设与氢能研发。国调二期基金(规模315亿元)的成立,更以央地资本联动推动京津冀晋协同发展,成为产融结合的典范。太钢集团先进不锈钢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通过重组,实现全球首发产品7项、国内首发产品8项,加速创新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应用。
产业链协同共生。通过“国家队”与“山西队”的协作,传统产业链条被重新锻造。10户驻晋央企担任7家省级产业链“链主”企业,覆盖特钢材料、高端装备制造、铝镁精深加工、现代医药、第三代半导体、信息技术融合应用、合成生物等战略性领域。
平台化生态构建。首创“晋善晋美·央地国民企合创未来·四季交流会”,以“1+4+N”机制(需求平台+季度会议+产业链对接)打破所有制壁垒。2025年首场会议促成央企省企与民企在能源、建筑、装备制造等领域的上百项合作意向,形成“国企实力+民企活力”的互补生态。
在合作版图上,央企与山西聚焦核心赛道,打造了一批具有重大示范意义的标杆项目,在能源结构绿色重塑和数字经济赋能转型方面不断取得突破。
在传统能源升级方面,国家能源集团在能源领域科技创新方面给予山西重点支持,助力我省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打造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中海油在潘河区块实现全国首个薄煤层气大规模开发,为煤层气安全高效利用探索了新路径。中国石油针对深层煤层气地质特征和勘探开发技术难题,构建深层煤层气富集理论与效益开发技术体系,推动在晋产能突破百亿立方米。央地协同推动我省煤层气产量连创历史新高,“三桶油”近两年在山西煤层气产量分别增长18.4%、16.7%,2024年达到105亿立方米,占全省地面抽采量的84.8%。今年2月15日,总投资70亿元的中国建材年产60万吨高性能玻璃纤维智能制造项目一号生产线点火投产,打造全球领先的玻纤行业“灯塔工厂”。
一批央地合作的新能源项目在三晋大地涌现:三峡盂县上社抽水蓄能项目进一步提升电网调峰调频能力,助力新能源大规模并网。中能建襄垣“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以“园中园”模式优化产业布局,建成后可助力襄垣经开区绿电占比达50%以上。国网大同热电储能项目作为全省首批“新能源+储能”试点示范项目,建成山西规模最大的锂离子电化学储能电站,为电网稳定运行和新能源消纳提供有力支撑。
在数字经济赋能转型方面,山西联通协同晋云科技打造山西煤炭工业互联网智算平台,完成省级煤炭工业互联网算力平台建设,打造全国首个“能源智算云”,以算力赋能煤炭产业数字化转型,实现从“挖煤”到“挖数据”的跨越。山西移动推进“畅联山西信号升格”专项行动,全面实现省内高铁、高速、国道移动网络全覆盖,三个一号旅游公路网络覆盖率超过96.5%。
在基础设施与民生保障方面,中交集团深度参与太原交通枢纽建设,中国建筑推动城市更新与新型城镇化;“五大电力”集团、中铁建等央企主动作为,积极参与全省供电供暖、乡村振兴、保交楼等重点民生工程,以实际行动践行“人民至上”理念,为增进山西人民福祉贡献了央企力量。
服务保障
营商环境与工作机制
市场经济是“候鸟经济”,哪里环境更适宜,各类经营主体就会飞去哪里,各类要素资源就会流到哪里。营商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一个地区经济生态的好坏,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活力。近年来,山西主动与中央的要求对表、与先进地区对标、与企业的期盼对照,持续创优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在省级层面,山西聚焦营商环境、政务服务、数字政府、公共资源交易、政府监管五大领域,通过推广“一站式”涉企综合服务平台、深化“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深化数据赋能应用场景创新、构建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推进综合监管“一体化”等方式,为市场主体提供一站式便捷高效服务。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作了专门部署,包括推广涉企政策“一站式”综合服务,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推广“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等等,积极营造市场配置资源、政府解决困难的良好发展环境。
在服务央企专项方面,山西成立由分管副省长担任组长,11个市政府、30个省直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省级央企服务工作专班,建立驻晋央企、专班成员单位、省属企业三方联动机制,实现督导督办、项目调度、对接交办等服务机制常态化、实质性运行。各成员部门协同联动,高效解决中国建材泰山玻纤山西项目资源配置、中节能与晋能控股新能源合资公司持续运营、中电科与潞安化工供应链合作等重大问题诉求23件,10余家央企发来感谢信,满意度和获得感显著提升。太原市推出央企出国(境)绿色通道等多项服务举措。晋城市帮助企业减免税务罚款3400万元。省转型综改区积极解决央企要素配套、征地拆迁、手续办理等方面诉求。省公安厅调研53家重点企业及市公安机关央企服务工作开展情况,逐条落实、逐项销号。省科技厅支持央企开展科研项目资金达3000万元。省税务局召开央企驻晋机构座谈,现场解决涉税实际问题。省人社厅“点对点”强化中央驻晋单位用工服务保障等,成效明显。
面向未来,山西与央企的合作将迈向更高维度,不断深化能源革命。央企协同省属能源企业强化能源领域科技创新,助力我省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培育新质生产力:主动加入央企牵头的创新联合体,推动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出来”、一批攻关成果“用起来”、一批优势技术产品“强起来”,为山西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有力科技支撑;提升合作能级:在传统的煤炭、电力、化工、基础设施等方面合作继续走深走实的基础上,着力推动合作向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生态环保等新兴产业领域不断拓展,力争2025年央企在晋完成投资增长8%以上。
从“煤海翻黑浪”到“绿电映青山”,山西与央企的合作,不仅是一场资源型经济的涅槃重生,更是一次国家战略与地方创新的深度融合。在这场变革中,央企的“顶梁柱”作用与山西的“桥头堡”使命交织共鸣,传统产业的厚重底蕴与新兴科技的轻盈跃动相得益彰。当三晋大地的转型故事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叙事,山西与央企的合奏,正以铿锵之力,奏响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山西日报记者 姚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