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干部生逢伟大时代,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必须练好内功,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当的栋梁之材。而对青年干部来说,最重要的一个“内功”就是“闻过则喜”的器量。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的青年干部一直以青春之志和奋斗之姿,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着朝气蓬勃的年轻力量。然而,有部分青年干部一句赞扬喜笑颜开,一句批评就撂挑子,在工作中缺少一日三省的胸怀、闻过则喜的器量以及知过则改的气度,导致出了问题说不得,犯了错误批不得,偏了方向改不得。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阻碍了个人成长进步,也给各项工作开展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青年干部在工作中要少点“玻璃心”,多点“钝感力”。青年干部有知识、有激情、有活力,但往往自尊心强、在意他人评价。由于刚出校门,经历的岗位锻炼和风险挑战相对较少,容易因一时挫败陷入长久颓丧,在干不出成绩时难以承受批评质疑之声,产生“玻璃心”,造成“精神内耗”,十分影响工作开展。青年干部应该充分认识到,“大批评大进步,小批评小进步,不批评不进步”,批评并非对个人的否定,而是成长道路上的助推器和垫脚石。
多些“闻过则喜”的雅量。面对来自工作失误时的批评之语、落实政策时的质疑之声或者走访群众时的建议之言,青年干部要虚心听取各方声音,多点闻过则喜的雅量。只有在听到批评意见后第一时间学会深入反思,多从自身找原因,及时查找纠正自身存在的欠缺,才能使自己日臻完善。不可陷入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批评焦虑症”,应跳出一时、一地、一己之局限,将领导批评之语、同事建议之语、群众期盼之言转化为工作的内生动力,秉持“归零”心态寻求“最优解”,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对待和接纳批评,把压力变为优化工作的动力。
端正“知过不讳”的态度。有些青年干部对批评“避之不及”,稍有质疑之声就“如坐针毡”。对工作上存在的问题“讳疾忌医”,遮遮掩掩怕人知道,畏畏缩缩不敢自查,最终只能是自欺欺人,等到“病入骨髓”已是悔之晚矣。青年干部应当以反躬自省的态度“知过不讳”,将批评建议作为“体检单”,坦然面对过错和不足,主动反躬自省自查自纠,时常告诫自己戒骄戒躁,跳出鲜花和掌声的簇拥,经受疾风和骤雨的洗涤,努力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升。
提高“闻过则改”的能力。除了“闻过则喜”,青年干部还要努力提高“闻过则改”的能力。当前,不少青年干部都是“出了家门进校门,出了校门进机关门”,存在“不缺理论缺实践,不缺学历缺经验”的问题,这就导致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因缺乏实战经验而事倍功半。因此,青年干部要主动在实践中磨砺锻炼,在“深化”上下功夫、在“内化”上见真章,努力消除经验“盲区”,克服本领“恐慌”,补齐能力“短板”。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批评建议,通过“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中练”,及时拿出针对性的方案对策,做到心中有谱,遇事不慌,磨砺出过硬的“真本领”。
作为新时代青年干部,要愿挑最重的担子、能啃最硬的骨头、善接烫手的山芋,在直面问题、破解难题中不断打开工作新局面,面对困难“不躺平”“不浮躁”“不退缩”,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来自领导、同事和群众的批评和意见,做到从善如流、立知立改,摒弃心高气傲和眼高手低的“两高”心态,在批评中不断完善自我,不断实现个人价值升华。通过虚心积累经验,耐心增长才干,真正做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自觉主动淬炼勇于担当的优秀品格,奋力跑好历史的接力棒。
(作者:郝军杰,河北省保定市蠡县县委办公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