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国控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
核心提示
巍巍太行山下,红旗渠水奔流不息,浸润着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当乡村振兴的号角吹响,安阳市国控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阳国控)党委带着一份沉甸甸的思考踏入林州:如何让红色基因与绿色产业交融,让沉睡的资源转化为百姓的幸福?答案,写在麦浪翻滚的田野里,藏在金黄的花海中,刻在洪谷山的悬崖栈道上。
荒坡何以生金?
——高标准农田里的“土壤革命”
3月23日,林州市合涧镇王家村北的安阳国控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一望无际的麦田泛起层层绿浪,无人机掠过田野,黑色滴灌带如经络般在麦垄间蜿蜒,清澈的红旗渠水顺着管壁上的孔隙缓缓渗出,精准浸润作物根系。这片曾因土层贫瘠、灌溉困难而被称为“望天田”的土地,如今已成为豫北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丰碑。
“守着薄田种不出粮,出路在哪儿?”2022年的冬天,合涧镇大付街村农民付保江蹲在自家麦田旁,抓起一把干涩的黄土,指缝间簌簌落下的土粒让他眉头紧锁。这片祖辈耕作的土地,因土层贫瘠、灌溉困难,小麦亩产常年不足800斤。“过去种小麦,一亩地收700多斤就算丰收,遇上旱年连种子钱都赔进去!”
“要是能让有技术、有设备、有资金的专业团队帮助我们发展就好了!”这一直是大付街村党支部书记付林江的心愿。
转机始于2023年春。安阳国控党委在调研中发现,当地农民守着“望天田”无计可施。“能不能用现代农业技术唤醒这片土地?”带着这样的课题,安阳国控与北大荒粮好(河北)农业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大荒)结成党建共建单位。
北大荒林州项目负责人彭永强至今记得初到合涧镇的场景,在田间地头,村民们围着测土仪追问:“这机器能给土壤‘做体检’,你们接下来要给土壤‘治病’?”
彭永强立下“军令状”:“完不成土壤改良任务,我第一个辞职!”
答案在三个月后揭晓。深翻机将有机肥埋入地下1.2米,滴灌管网如毛细血管般延伸至每寸土地。安阳国控联合北大荒引入土壤改良技术和水肥一体化智能系统。通过深翻土地、增施有机肥、铺设滴灌管网,原本贫瘠的坡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沃土。技术团队还针对当地气候特点选育抗病高产小麦品种,亩产从过去的700多斤跃升至1200斤。
不仅如此,经过农业技术团队的科学规划和品种改良,原本每年只种植一季玉米的土地,提升到一年种植玉米、小麦两季农作物,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付林江抓起一把黝黑的泥土感慨道:“过去收完玉米,地就撂荒,现在小麦收获后接着种玉米,土地像上了发条!”
2024年,安阳国控林州合涧镇高标准农田秋作物喜获丰收,总产量近200万公斤,仅高粱一项就170多万公斤。同时,耕种成本大幅度下降,农田灌溉节水达70%,几千亩的农田仅用20余人管理,规模化种植取得良好成果;9个行政村集体增收31.4万元。
土地活了,人心就暖了。
“以前种地看天吃饭,现在跟着‘组织’干,收入稳当当!”把家里的几亩土地流转给安阳国控,并且在这里打工的村民郭海元竖起大拇指。郭海元的孙女也在旁边插话:“爷爷说要翻盖新房,给我装粉红色的窗帘呢!”
花海为何成潮?
——油菜田里的“美丽经济”
春日的合涧镇刘家洼村,大片的油菜花竞相绽放,金黄的花海与远处红旗渠的碧水青山交相辉映,空气中弥漫着沁人的清香。
游客王琳举着手机直播:“家人们看!前面是‘人工天河’红旗渠,脚下是春天!”周末和家人一起过来游玩的孩子们也在田间奔跑嬉戏。
背着照相机的摄影爱好者老陈停在这里,架起了三脚架。他的镜头里,穿汉服的姑娘们正在田间起舞,无人机掠过田野,露出远处青瓦白墙的村居。
三年前,这里还是支离破碎的“补丁田”。
在安阳国控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的办公室,彭永强的手指在规划图上游走,停在一片画圈的坡地区域:“咱们要在这片土地搞蔬菜制种,蔬菜的种子能卖上价,能生金!”
消息传出去后,村民们纷纷提出疑问,老农郭德芳蹲在地头直摇头:“蔬菜种坡地?林州祖辈都没这么干过!”
技术团队亮出“科学底牌”——气象数据显示,林州春秋季昼夜温差达15℃,正是蔬菜制种的黄金条件,山地褶皱起伏大,又具备了蔬菜制种的隔离条件。
随后,在技术团队的妙手下,坡地被改造升级为层叠有序的梯田,首期试种的260亩坡地成了“科技试验场”。这片田地正悄然演绎着现代农业的魔方重组。
微风吹过,彭永强轻抚着田埂里长势良好的萝卜缨,笑着说:“再过两三个月,萝卜种子就能丰收了!”
“让每一寸土地都产生复合价值,这才是现代农业的魔力。”彭永强说。
摄影爱好者老陈镜头里,无人机群正掠过金黄色花海——在这片苏醒的土地上,奇迹仍在生长。
青山何时再少年?
——洪谷山的“破局期待”
“景区荒了几年,还能救活吗?”
站在洪谷山景区废弃的售票处前,六十来岁的守山人眼眶发红,一遍遍擦拭着斑驳的香炉。这里曾是唐代画家荆浩的隐居之地,自2016年景区因原承包商资金链断裂荒废后,日渐变得道路崎岖、设施陈旧,逐渐被游客遗忘。“最惨淡时,整座山一天都不见一个游客。”
洪谷山的困境牵动着安阳国控党委的心。2024年年底,安阳国控成立专项调研组深入景区,荒草丛生的景象令人揪心。
“接,还是不接?”党委会上争论激烈。“景区债务复杂,需投入上亿元改造,风险太大。”面对这样的声音,安阳国控党委书记谷浩波耐心解释、统一思想、循循善诱:“红旗渠精神是迎难而上!盘活农村集体资源资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安阳市委、市政府的重托,若国企都不敢啃硬骨头,乡村振兴靠谁攻坚克难?”最后,党委会形成“干”的一致意见!
站在新起点,安阳国控党委已绘就洪谷山2.0版蓝图。
2025年年初,安阳国控启动接洽程序,组建专业团队与当地相关部门深入对接,商讨有效盘活洪谷山旅游资源资产,带动周边乡村旅游经济的方式方法。同时,频繁往返北京、上海,与相关专业机构探讨古庙修缮、游乐设施建设、景区基础设施提升改造等一系列方案……
尽管尚未正式接手,希望的种子已然播撒。
在洪谷山脚下,村民曹建昌在路边搭起了“山货小棚”,货架上摆满小米、核桃等。“期待安阳国控赶紧盘活这个景区。”他摩挲着新买的电子秤,眼里闪着光。
更令人触动的是,在外打工的当地村民王忠祥已返乡考察:“要是景区真能盘活,我就承包林间木屋民宿,让城里人感受‘推窗见云海’的诗意。”
而安阳国控提出的“景区带村”模式,则是结合当地丰富的摩崖石刻、古寺等资源,开发历史文化研学活动;利用位置优势,与安阳国控高标准农田项目互动结合,为游客提供农事劳作体验、传统农具使用教学、农耕文化科普等,预计可带动200余人就业,促进民俗、农家乐等集体经济发展。
据可行性报告测算,洪谷山若成功改造,年游客量可达150万人次,能带动周边数十个村的村民持续增收。但比数字更鲜活的是谢公祠守祠人新买的红绸——他悄悄系在谢公祠梁柱上,“等安阳国控正式入驻那天,我要亲手解下这‘盼头结’。”
乡村振兴从来不是一蹴而就,就像当年修渠人一锤一钎凿穿太行,今天安阳国控也在用耐心和匠心雕琢未来。从合涧镇的高标准农田到刘家洼的油菜花海,再到洪谷山的破局之路,安阳国控以党建为纽带,将国企的产业优势转化为乡村的发展胜势。这或许正是新时代“山乡巨变”的深层密码:既要有敢接“烫手山芋”的担当,更需“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
太行不言,山河为证。当党建的红色基因融入土地肌理,当国企的使命担当邂逅百姓的淳朴渴望,这场发生在红旗渠畔的乡村振兴实践,正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中国故事。(王都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