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为当代青年对自身工作状态的调侃与自嘲,“班味”是职场发展和就业环境变化之中,青年职场想象与现实境遇的认知差异、职业价值观与价值中心的代际转变,以及对职场压力与职业前景的幽默应对等多重动因的作用结果。“班味”的消散需要以青年为中心进行积极的社会性干预,具体而言:通过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职业观,提升青年职业认知;通过科学的职业规划提升青年心理调适与抗压能力,强化青年职业能力;通过环境、理念、体系、政策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完善青年的职业发展保障。
关键词:“班味” 青年 职场心态 职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C97 【文献标识码】A
在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咬文嚼字》编辑部以及《语言文字周报》编辑部分别发布的“2024年度十大网络用语”的榜单中,都出现了“班味”这一热词。“班味”既指职业身份在日常生活中留下的痕迹,又指上班族从里到外所表现出来的独有的“疲惫”气质。“班味”一词源于《一旦上过班,你的气质就变了》的网络热搜,具有调侃和自嘲意味,形象地描述了当代青年身上特有的“职场气质”,折射出当代青年对自身职业生存状态的观察、反思与诉求。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正确认识“班味”的表征、生成与影响,并引导青年正确看待个人发展、职业要求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形成正确的职业观、生活观,具有重要意义。
当代青年职场发展的图景呈现
当代青年职场发展的图景本质上是青年群体在新时代形成的职业发展新形态。这种新形态既遵循职业发展理性,又追求职业发展意义,但也存在着职场压力造成的困惑与焦虑的心态,总体呈现出青年职场发展的向阳之势。
职业发展的价值取向呈现精神超越性追求
当代青年在职场中正经历着从物质性生存向精神性存在的转向。这种转向并非否定职业活动的经济基础功能,而是表现为在保障基本生存需求后,对职业意义维度的持续开掘。
当代青年逐渐超越将职业单纯视为谋生手段的传统职业思维,转而追求职业活动与个人价值实现的深度融合。价值取向的跃迁,不仅源于当代青年对个体未来发展的渴望,更源于对社会贡献的追求,展现出对“自我实现”与“社会贡献”的双重诉求。
在职业价值评价体系中,薪酬待遇、职位晋升等传统指标虽仍具重要性,但职业成就感、社会认同度、文化影响力等精神性指标正在职业青年群体中获得前所未有的权重。同时,当代青年在职业选择中愈发关注工作内容与个人志趣的契合度,在职业发展中更加重视专业能力与人格修养的同步提升。这种精神超越性追求推动着青年在职场发展中更加看重个体的价值实现。
职业选择的结构特征展现时代适应性变革
在产业结构升级与技术革命迭代的双重驱动下,当代青年的职业选择呈现出显著的时代适应性。这种适应性既表现为对新兴职业的敏锐把握,也体现在对传统职业的创新转化。
一方面,青年群体逐渐突破“终身职业”的传统观念,将职业流动视为能力拓展与经验积累的必要路径。职业流动并非无序的职场迁徙,而是基于个人发展规划的理性选择。在职业流动过程中,职场青年更注重知识技能的迁移转化与职业经验的持续积累,形成具有内在连续性的发展轨迹。
另一方面,新型职业的出现与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推动青年职业发展突破物理空间限制。这种空间延展性既改变了职场的组织形式,也重塑着青年职业认同的方式。当代青年在虚实交织的职业场域中,既保持对专业深度的持续深耕,又发展出跨领域协作的创新能力。职业空间特征的演变,标志着当前职业发展模式已然从单一路径向多维立体的转型。
职场压力相对较大导致青年出现发展困惑
当代青年的职业选择不再固守行业壁垒与职业边界,青年职业发展空间日益拓宽,但职场压力仍然相对较大,是导致青年产生职业发展困惑的重要根源。这种压力不仅来源于工作任务的高强度和职业竞争的激烈,还与社会环境的快速变化密切相关。青年职业发展困惑的出现,本质是现代社会快速变迁下个体与环境的适应性问题。
一方面,当代青年作为职场中的生力军,面临要在短时间内适应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完成复杂的任务目标的境况。激烈的职场竞争也使得青年面临较大的压力,需要其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以在职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另一方面,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使得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加,在难以预测的未来市场需求和职业趋势中,职场青年往往难以明确职业选择和未来发展方向。这种不确定性不可避免地增加了青年对未来职业发展的困惑。加之青年的心理调适能力尚在发展阶段,自我认知不够稳定,在面对职场压力时,难以从心理层面进行有效缓冲,需要寻求释放压力与缓解紧张、焦虑等情绪的方式,从而催生了“班味”现象的出现。
“班味”现象:当代青年职场心态的调侃表达
“班味”是当代青年对职场心态的一种调侃表达,折射出当代青年的工作状态与工作心态。“班味”主要体现在青年职场压力下的着装、行为、情感与话语等方面。
“模板化”的面貌改变
“班味”首先呈现为以“模板化”为特征的面貌和着装改变,即因工作影响而产生的、以外在疲劳为基本感知的面貌变化与着装标识。
一方面,表情管理机械化。部分青年在日复一日的循环工作模式中,面临着久坐、加班甚至可能要熬夜的工作状态,加之压力、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的影响,形成“白天忙不停、晚上睡不着”的机械化生活节奏,使许多职场青年沦为时间管理体系的被动执行者,缺失了对个体时间的自主掌控。这也是导致青年群体调侃自己有了“班味”的直接原因。此外,为了保持专业形象,处于工作环境中的青年往往需要隐匿自己的真实情绪,表现出符合职业要求的情绪状态,如部分服务行业的“露8颗牙齿的微笑”“职业微笑”等,使面容表情脱离真实情感而成为固定化、工具化的情绪表演。
另一方面,职业装束去个性化。在职业装束的刻板印象与标准化规训下,职场青年的衣着穿搭更倾向于简洁、中性化、无明显装饰元素等去个性化设计,既规避鲜艳颜色与个性化图案,又遵循各个职业、行业内部的固定“穿衣模版”,如金融业的“西装革履”、IT行业的“格子衫”等。
“敏感化”的行为模式
“班味”形成的场域在于由长时间工作构成的“封闭空间”。职场青年既被物理时空所制约,又被心理压力所束缚,形成了相对“敏感化”的行为模式。
一方面,在物理空间与职场认知的双重作用下,职场青年出现了如“下班负罪感”“潜逃式下班”等一系列行为模式,即在工作时间正常结束时产生愧疚或不安等敏感化的心理情绪而蹑手蹑脚离开工位。同时,在“隐性加班文化”与工作绩效的时长评定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职场青年也会因职场对加班行为的密切关注而选择主动延长工作时间。
另一方面,职场生存的敏感化行为也在影响着职场青年的日常生活,模糊了工作与生活的时空界限,形成了即使在非工作时间也难以摆脱工作模式的“24小时待机”与“随时随地办公”行为。如在地铁上、餐厅里,甚至休息时,都会长时间保持专注工作的姿态,下意识地安排任务、规划时间,不自觉地查看工作消息、回复邮件等。由此,职场青年用“班味”一词来调侃对时间过度敏感的行为处境,即总是因担心迟到或错过工作安排而过度关注时间,把工作日程与工作行为嵌入正常的个人生活中。
“策略性”的情感管理
“班味”这一表述更多的关涉职场青年的情绪和情感,从情感管理上来看则表现为对非必要情感输出的“策略性”减少甚至回避,具体而言体现在两个方面:向上管理的“情感高耗能”与向下兼容的“情感省电”。
向上管理的“情感高耗能”模式,即职场青年与上级进行沟通与交流时进行的情感管理。这一过程中,即使内心感到焦虑,也会表现出积极、乐观的情绪,通过表演性行为来展示自己的工作态度、能力和价值,如表演式加班、表演式述职、表演式附和等,从而塑造符合上级期望的形象。
向下兼容的“情感省电”,即职场青年在日常社交中不会完全地投入所有情绪,而是进行情绪资源的选择性策略分配。例如:社交活动减少,对同事的社交邀请兴趣不足,甚至在社交场合中显得心不在焉;在日常交流中既会沿用如“收到”“好滴”“没问题”和表情手势等简洁、公式化的语言话术,进行“糊弄”式的情感交流,也会使用“已读不回”的策略,对非必要的情感输出进行回避。
“幽默化”的话语建构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青年形成了以“幽默化”为主要特征的“班味”话语建构,借此对自身的职场焦虑进行调侃与表达。
一方面,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支持,形成了各种如“我这‘班味’已经无药可救了”“工作让我失去了自我”的“打工人文学”,以及由文字、图片及其他视觉元素进行再加工与再生产的“打工人表情包”等多种形式,通过幽默、自嘲的方式表达对自身工作问题的调侃。
另一方面,借助数字劳工的赛博身份确认与现代社交网络的群体聚合,形成了特殊“班味”的群体认同与情感共鸣。借助现代社交媒体积极分享个人的“班味”经历与“班味”体会,引发职场青年的情感共鸣以及“班味”的广泛讨论,以充满调侃与自嘲的表达营造出一种“苦中作乐”的社交氛围。
当然,在职场青年的自嘲、调侃,以及“苦中作乐”的娱乐氛围中,折射出青年对当前职场环境和社会压力的焦虑,隐含着青年对工作与生活相平衡的“人本职场”“人本生活”的美好诉求。
“班味”根源:当代青年职场心态的多维考察
来自青年个体的心理因素与职场发展的结构性压力,形成了青年主观认知与职场客观现实之间的巨大张力,共同塑造了现实压力、代际差异、职场内卷等相互叠加的“班味”状态。
职场想象与现实境遇的认知差异
在青年所经历的学校教育与社会宣传中,多传递出一种理想化的职业图景,即强调职业的成功与成就而忽视职场的复杂性与挑战。这种图景在“能力至上的价值取向和机会均等的公平原则”[1]的教育滤镜下凸显了个人才能和后天努力的现实价值,在职场的“精英叙事”中塑造了完美的职业想象和职业期待。
与理想化的职业期待与光鲜亮丽的职业想象所不同的是,初入职场的青年被迫地生活在无效开会、周而复始的“日报”“周报”等职场压力之中。这样的落差导致了当代青年对职场想象与现实境遇的认知差异,在理想化的职业想象与复杂的职场压力中产生一定的现实困惑,在日常工作任务的琐碎重复中调侃自己出现了“班味”状态。
职业价值观的代际转变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职场参与者的职业价值观和价值中心呈现出鲜明的代际转变。
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物质需求是进行职业选择时考量的关键因素,形成了以“物质主义”为核心的职业价值观,即强调通过工作获得经济回报和社会地位。在这种职业价值观的影响下,人们将工作视为实现自我价值的唯一途径,把工作中的成就与自我价值紧密挂钩,更加强调个体对职业发展的奉献与付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一代职场青年的职业价值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呈现出“后物质主义”的发展趋向,即逐渐追求在工作中发挥兴趣和特长、体验工作成就感。
与上一代把工作放在中心地位的价值观念不同,新一代职场青年对工作价值进行了重新定义,更加追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个人体验的最大化。在“物质主义”向“后物质主义”的职业价值观代际转换过程中,新一代职场青年对以工作为中心的职场理念进行了“修正”,对工作意义、个人价值和社会角色进行重新思考,不再单纯为了物质回报而牺牲个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品质,开始了对新职场文化的探索和塑造。
职场压力的幽默应对
在“班味”的背后隐藏着青年对现状的幽默调侃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这种调侃与不确定感源自社会发展与职业前景带来的系统性压力。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特征和就业发展态势发生了深刻转变,特别受到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的叠加影响,青年的就业形势愈发复杂、就业压力逐渐加剧。就业难度的加大、就业机会的减少与青年职业理想之间存在一定的落差。因此,青年入职之初就遭遇了职业发展前景的巨大压力:在“非升即走”“不拼命就会被淘汰”的职场氛围中,为了更好的工作机会而不得不提高效率与延长工时,不断地进行自我加压、自我激励,以期在职场的“内卷”竞赛中走在前列。
同时,青年往往还面临着未曾经历的绩效考核制度、复杂的人际关系等现代职场的挑战。这种挑战不仅来自职场内部的职业期待,还来自现代社会对新型职场的影响。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渗透下的“永远在线”期待,进一步加剧了青年在加速社会与绩效主义导向下的自我加压,使工作与生活之间的界限更加模糊。
在职场压力与职业前景的双重影响下,职场青年采用“班味”这类调侃词语,表达对现实压力和未来不确定性的幽默回应。
“班味”消散:当代青年职场心态的调适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有分析问题的智慧,更要有采取行动的勇气。”[2]“班味”现象的蔓延,反映了当代青年在职业发展中的心理压力与现实困惑。纾解这一问题,广大青年工作者、管理者和陪伴者要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从提升青年职业认知、强化青年职业能力、帮助青年职业成长三个维度入手,帮助青年摆脱“班味”状态,重拾职业活力与人生意义。
牢固树立“两种观念”,提升青年职业认知
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职业观,是帮助他们摆脱“班味”、实现个人成长与社会价值统一的关键,对于青年的职业选择和工作态度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引导青年树立正确价值观,重塑青年职业发展的意义坐标。价值观是青年认识世界、判断是非的核心准则,深刻影响着他们的行为选择与生活态度,是青年在择业和就业过程中影响决策的重要因素,构成青年就业软实力的基础和出发点。青年要厘定职业的社会价值,认清职业不仅是个人谋生的手段,更是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职业的意义不仅在于获取经济收入,更在于为社会创造价值、贡献智慧。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指出:“历史把那些为共同目标工作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称为最伟大的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3]青年只有将个人的职业追求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树立“职业即使命”的价值观,从而在工作中找到更深层次的意义。同时,管理者要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为广大青年答疑解惑,加强培养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帮助青年在职业发展中保持积极心态,避免因职业倦怠或目标迷失而陷入“班味”。
另一方面,帮助青年树立正确职业观,构建青年健康可持续的职业发展路径。职业观是青年对职业意义、职业目标和职业责任的认知,直接影响他们在职业发展中的行为和态度。树立正确职业观,构建健康可持续的职业发展路径,避免部分青年因职业目标不明确、职业规划不合理、职业责任意识淡薄等而产生“班味”。青年群体应认识到,职业责任不仅是完成工作任务,更是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职业责任感能够激发青年面对困难时坚守初心,保持积极工作态度的内在动力,通过培养职业责任感,使青年在工作中实现“小我”与“大我”的价值共振,从而消解“班味”背后的现实问题。
积极实施“三个行动”,强化青年职业能力
“班味”是青年在现代社会中对工作压力和现实状态的幽默表达,通过提升心理调适与抗压能力、开展合理的职业规划以及加强自我提升,能够帮助青年在生长拔节中逐步摆脱“班味”。
首先,提升心理调适与抗压能力,筑牢青年发展的心理防线。提升心理调适与抗压能力是驱散“班味”的首要任务。压力并非等同于消极影响力,适度的压力可以成为推动个人成长的驱动力。通过恰当的心理教育和适时的自我反思,青年可以将压力转化为积极的行动力。同时,掌握有效的心理调适方法至关重要。例如,通过运动、冥想、艺术创作等方式缓解紧张情绪,或者通过与朋友、家人交流分享,获得情感支持。此外,培养乐观的心态也是提升抗压能力的重要途径。乐观不仅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更是一种面对困难时的韧性,青年应学会从挫折中寻找成长的机会,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其次,优化职业规划,为青年发展锚定方向。“班味”现象的产生,部分源于青年在职业发展中的迷茫与不确定性。因此,科学合理可持续的职业规划是帮助青年摆脱困惑和焦虑的重要手段。职业规划不仅是对未来的规划,更是对自我能力与兴趣的深刻认知。要引导青年正确区分“生存需求”与“发展需求”,在职业选择中平衡物质保障与兴趣契合,制定合理的职业目标。同时,还需平衡目标的可操作性与可持续性。短期目标应具体明确,便于实施和评估;长期目标则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社会环境和自身能力的变化,避免因目标“过载”而陷入“班味”的状态之中。
最后,加强自我提升,为青年发展注入持久动力。当下知识更新换代迅速,技术变革日新月异,青年群体要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必须不断加强自我提升,建立“主体性”生涯规划模式,打破“追赶型”人生脚本。自我提升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积累,更是综合素质的提升。既应注重专业技能更新,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也要培育“慢生活”能力,鼓励青年在业余时间参与自然体验活动,重建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呼唤青年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未来的期待,驱散“班味”。
着力提供“四项支持”,帮助青年职业成长
“班味”既是关系青年个体成长发展的个性化问题,也是青年群体在融入社会生产活动过程中出现的群体困境,既体现个体特性,也反映社会面貌。
首先,营造从“高压”到“和谐”的良好职场环境。良好的职场环境对青年的心理状态和职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当前,高强度工作压力和紧张的职场氛围,是“班味”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应着力通过科学管理,提高工作效率,避免过度加班和无效劳动,减少青年因工作量过大而产生的疲惫感。
其次,建立从“管理”到“关怀”的职业关怀理念。人文关怀是驱散“班味”的重要手段,充满人文关怀的职场环境,不仅能缓解青年的压力,还能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应着力于将关注点从单纯的“管理”转向对青年个体的“关怀”,通过建立员工心理疏导机制、了解员工的职业发展需求、重视对员工家庭生活的关怀等方式关注青年的身心健康和职业发展。
再次,完善从“单一”到“多元”的青年职业成长支持体系。完善青年职业成长支持体系,是帮助他们摆脱“班味”的重要举措。政府和企业应通过加大对青年职业技能培训的投入、为青年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平台、建立青年职业发展导师制度等诸多方式,为青年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机会,帮助他们解决职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最后,强化从“宏观”到“微观”的政府政策支持。政策支持是驱散“班味”的重要保障,要“深入基层、走进青年,想青年之所想,急青年之所急,代表和维护青少年普遍性利益诉求,努力为广大青少年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环境。”[4]健全劳动权益保护相关政策,增设“职业幸福感”评估指标,将员工满意度纳入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为青年的职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与此同时,不断优化公共服务供给结构,通过发展普惠性托育服务、建设青年人才公寓等方式,破解青年群体工作家庭双重压力。唯有让青年在职业活动中感受尊严、收获成长、实现价值,方能从根本上消解“班味”,培育出既有奋斗精神又有生命温度的新时代劳动者。
【本文作者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许睿杰、陈庆华对本文亦有贡献】
注释略
责编:周素丽/美编:王嘉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