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松弛感是当下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人进行心理调适的有效方式,体现了以“满意原则”替代“最优原则”的生活态度转变。这种态度转变的背后,是人们对优绩主义社会的一种反思与抽离。这是社会发展到更高阶段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得更加高级、更加多元后必然出现的社会心理变迁。松弛感的实现过程,是将负性心态消化、吸收并转变为积极心态的心理解压与自我赋能过程,具有重要的社会治理功能。尽管松弛感总要落实到个体内心的感受,但这种感受的形成和普及,却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多方努力。
关键词:松弛感 社会心态 情感治理 优绩社会 韧性社会
【中图分类号】B842.6 【文献标识码】A
在《咬文嚼字》编辑部2024年评选的年度流行语的榜单中,“松弛感”名列第八,意指面对压力时从容应对、善待自己、不慌张、不焦虑的心理状态。松弛感是当下中国人、尤其是当下中国青年在社会变迁过程中主动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的一种方式,与其他相关的社会心态一起构成了独特的体验。其中也暗藏着通过社会心态的主动调节来增强社会韧性的治理密码。
松弛感的来源与表现
现实中人们松弛感的来源有多个方面。就个体层面而言,从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到漫无目的地用脚步在城市内漫游(city walk),从下班后顺手为自己买一束花,到假期尝试一个新爱好,从遇事就紧张焦虑,到“允许一切发生”的心态转变,都可以视为是具有松弛感的表现。就社会层面而言,松弛感也可以是社会氛围有意引导的结果。例如,2024年底,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政府大院因为具有随意进出无门禁、自由停车不收费、机关食堂和卫生间对外开放,市民可以随意遛娃、如厕、晒粮、停车等亲民特征,被认为是政府机关具有“松弛感”的体现,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当下的一种实践。许多城市或景点宣传的慢城市、慢生活、慢旅行等理念及其相关实践,也可视为主动建构松弛感社会氛围的政策举措。总之,不论在个体层面还是社会层面,都可以看到对松弛感的追求与实践。
“万物万事”在“随时随地”皆可松弛,正是松弛感的魅力所在,由此,松弛感获得了大众、尤其是年轻人的认可与实践。与松弛感同时入选年度流行语的还有“班味”一词,意指工作中疲惫、压力大等状态。在此之前,还有“内卷”“躺平”“紧绷”“精神内耗”等偏向消极体验和行为表现的词语,同样描绘出时下青年人的不同心态侧面。其实,只有在这种积极与消极心态并存的整体脉络中,松弛感才会脱颖而出,并显得更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从社会心态的整体面看,这体现出当代青年在面临各种现实压力时有意识的自我调节策略。松弛感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年轻人的一种心理调适方式,也是他们在经历内卷、拒绝躺平、不再紧绷、反对内耗后的心灵放松追求,是他们在重新平衡工作与生活、手段与目的、过程与结果之后获得的一种松紧有度、进退裕如的心理体验。松弛感具有一定的心理疗愈功能,也存在部分理想主义的价值色彩,重在展示一种自信、由内而外散发着活力与从容的人生态度。
松弛感有时也具有一定的表演性。部分社交媒体和商家争相打造与推荐的“松弛感”,是一种获取流量的经营策略,其目的在于推销商品或服务,通过丰富体验来增加盈利。还有部分人刻意表现的松弛感,也透露着展示自身经济实力、社会地位和个人品味的“小心机”,或者干脆是为了松弛而松弛,甚至以松弛的表象掩饰自身的懈怠与无奈。这种靠“经营人设”维持的松弛感只是一种表面的松弛。而一旦刻意追求松弛感,使之成为一种借以展示某种价值的“文化符号”,就容易偏离它的本质,最终适得其反。因此,对松弛感的表现及其本质的识别,需要更为准确的把握。
“松弛感”流行反映了当代青年对美好生活的更高向往
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来看,“松弛感”流行,并不是指社会中必定有多少比例的人都能时时刻刻体验到松弛,而是指这一话语的流行所反映出来的一种社会态度:人们开始追求具有松弛感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追求工作与生活的尽力平衡、努力工作与适当休闲的有序转换、人生机遇进退取舍的从容应对等,体现了以“满意原则”替代“最优原则”(如利润最大化、成本最小化等)的生活态度转变。这种态度转变,有更深层次的社会心理成因,即人们对优绩主义的反思。
优绩主义(meritocracy)是指社会应根据个人的才能和能力来分配社会地位和资源[1],可以表达为“能力+努力=成功”这样一个简化公式。优绩主义本身是一种提倡个人奋斗、强调个人责任、追求工作效率、倡导机会平等的价值理念,具有鞭策个体进取、增进经济发展、促进社会流动的积极功能,是主导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准则之一,本身具有积极价值。但是,当优绩主义的视角成为渲染各类“成功学”的叙事策略,乃至成为一种默认的唯一追求的社会价值后,就会造成诸多不利的后果。
例如,国内学者的实证研究发现,通过制造社会情境隔离会使个体难以感知到与其他个体的客观条件差距,从而更认同优绩主义[2]。反过来,优绩主义会抑制青年对互联网公益的参与性,减少人们对亲社会行为的投入[3]。这些负面后果值得引起深思。这种反思体现在学术研究上,就形成了对优绩主义的学术批判,这已在国内外学界得到探讨。例如,国外学者已经指出,优绩主义容易形成“傲慢—怨恨”型社会心理结构,而这种社会心态又会助长民粹主义的兴起[4]。还有学者认为,随着“学分积点(GPA)”这种优绩制在大学的推广,教育的“选才”功能逐渐凌驾于“育人”价值之上,这是加剧教育内卷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学中流行的“优绩主义科研评价模式”,不仅会使科研活动沦为“输赢”游戏,更会让学者群体出现分化,实际上是一种“赢家通吃”的市场逻辑,而非学术的本真逻辑。这些批判都值得警醒。
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并不一定会形成文字和理论,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缺少对优绩主义的反思和批判,或是缺少自我调整的智慧。松弛感的流行,恰恰是这种智慧的生动展现。在对松弛感的追求中,人们往往带着一点点自我调侃和细微反抗,即反抗过于高速的运转、过于紧张的节奏、过于明确的目标、过于严苛的计划,刻意放缓脚步、牺牲所谓的“目标”“规划”,宁可丧失一些速度、金钱、职位等可量化的目标而聚焦于享受当下的美好,从而获得自身心态的安宁与周遭关系的和谐。但是,这种反抗又是如此的细小、柔和且充满了趣味性,因而更宜视为一种自发自主的心理调适,而非具有明确对抗意识的反叛行为。这正是松弛感与“躺平”“摆烂”“内耗”的本质区别,它不是通过否定和批判社会现实而获得的精神满足,而是以排遣、调侃、放空等更为轻松的方式来调节工作压力与生活苦闷,并期待在这种短暂的休整之后重新投入工作和生活。这其实是一种充满弹性、面向现实的生活态度。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松弛感的流行,反映出当代青年对美好生活的更高向往。每一个时代,都有其对美好生活的不同向往。在中国社会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过程中,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在不断变化、迭代与更新,变得更为多样。优绩主义的理念,是一种催人奋进的激励,它能够鼓励人们为了实现特定、具体的目标而不断努力,但并不特别关注个体在努力过程中的心理感受,甚至可能鼓励人们为了实现宏大的远期目标而暂时放弃当下的感受。而松弛感则注重在不放弃长远目标的前提下,创造并享受当下的美好,这体现了一种“兼得”的心态。如果说松弛感蕴含某种内在反抗意识的话,这种反抗实则表达了这样一种诉求:不应过度牺牲当下具体而微的美好感觉,以换取未来巨大成功可能产生的高峰体验。这种“既要又要”的心态,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当代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更高期待。这种美好生活需要是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基础上,社会发展到了更高水平之后社会心理需求的变化的反映。这也呼唤着社会治理与社会发展模式的进一步更新。
通过情感治理培育更具松弛感的积极心态
社会心态常被称为是社会运行的晴雨表,这一比喻侧重的是社会心态对社会发展的诊断功能,如果社会心态的整体基调呈现出负性倾向,则可通过分析其产生的社会经济根源寻找治理之道。其实,社会心态还可以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剂,这一提法重在发挥积极社会心态的正向建构功能。两者结合,构成了社会心态之情感治理的两个基本维度。松弛感的实现过程,是将负性心态消化、吸收并转变为积极心态的心理解压与自我赋能过程,是联接情感治理两个维度转换的关键环节,具有重要的社会治理功能。
情感治理是社会治理理论及其实践应用的新提法和新思路,是一种以人为本、强调人类情感体验对维系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之重要价值的治理逻辑。情感治理本身隐含着双重的内涵:它既包括作为治理对象的社会情感,也指向作为治理方式的情感策略[5]。情感治理是一种柔性的社会治理策略,是技术治理、规则治理等偏向刚性治理策略的一种补充,强调对社会心态的疏导与培育,而不只是依赖传统的禁止处罚或宣传教育模式。它已经在城市社区建设、网络空间治理、农村基层治理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实践,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松弛感主题下的情感治理主要可以通过两大类路径达成。第一类路径是建构具有松弛感的社会氛围,使人们的压力得到释放、情绪得到疏解、心灵得到放松,从而降低社会中负性心态的情感强度及流行水平,使社会心态更加平和、社会氛围更为宽松、社会活力更加充沛。第二类路径是通过满足塑造松弛感的各类社会需求,并在将这种潜在需求转为有效需求的过程中,进一步解放并发展生产力,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这两类情感治理路径的区分主要存在于学理层面,在实践中它们往往交织在一起。尽管松弛感总要落实到个体内心的感受,但这种感受的形成发挥正向作用,却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多方努力。就社会治理而非个人内在努力而言,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推进。
辩证看待优绩主义模式。要辩证地看待优绩主义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反思过度看重优绩已经并可能继续造成的社会压力问题,在制度和文化上形成集体性的反思,并推出具体的政策。在制度层面,应进一步考虑在生育、教育、就业、医疗等基本民生领域出台更多务实有力的惠民措施,减轻社会整体的压力感受,助力人们“轻装上阵”。例如,中小学教育应进一步打破“分数中心论”“唯成绩/升学率论”的教育模式,在保障中小学生的睡眠时长、运动时长、用餐安全等方面进一步强化监管措施,继续推动素质教育的真实落地,确保教育成为真正的“教育”而不仅仅是一种“选拔竞赛”;在保障劳动者权益方面,应进一步保障员工包括离线休息权在内的休息权,对特定群体增加休息时间或推行强制休息,避免一味推崇“加班文化”。平台企业可以结合行业特点、利用技术手段确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连续最长接单时间、单日最长工作时间。诸如此类的政策措施,不仅可能直接提升相关群体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还能树立一种充满人性关爱的工作环境和文化氛围,从而使社会整体的松弛感更为充盈。
创造“慢生活”场景。人类的生存始终是一种社会性的生存,人的情绪感受、所思所想受外界情境的影响。通过改造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制度环境,进而改变群众的心理感受和精神状态,是进行情感治理、改变社会氛围、塑造社会心态的一种基本方式。这一目标可通过多维度的政策举措来实现。具体而言,城市规划部门可更加注重绿色空间、休闲空间、文化空间的建设,也可考虑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改造既有项目以增加此类公共空间的供给,同时,应通过合理设计提升公共空间的可及性,使市民在工作之余能够以更少的通勤成本享受便捷的公共服务。文旅部门、旅行社和相关机构可进一步拓展文化旅游、体育旅游、康养旅游、智慧旅游等旅游新形态,让人们“从看世界到看懂世界”“从有意思的娱乐到有意义的认知”,在旅游消费转型中改造认知、转变观念、提升境界,让人们在舒缓情绪、放松心灵的同时获得精神成长;在单位内部,一方面可因地制宜地设置休息区、绿化办公区等以提升工作舒适度,另一方面可定期举办体育比赛、文化讲座等以增强员工的身心健康,同时还可以组织员工参与志愿服务和社会活动,增强单位成员与社会的有机联结。这些“供给侧”方面的努力,既可营造有利于松弛的环境氛围,又可提供多元的松弛实践路径,让人们在紧张工作之余,感受到“慢下来”的力量。
普及社会心理服务。一方面,要提升社会心理服务中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性、针对性和多元性,以更接地气、更贴近人们实际需求的方式提供心理咨询、心理测评、心理疗愈、心理讲座等活动;加强高校、社区、机关单位、企业等与专业心理卫生机构的合作,帮助人们了解常见心理问题及简单应对方法,帮助其提升情绪调节、压力管理的能力,使存在心理问题或心理压力的高危人群能够得到及时、高效且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服务,解除或缓解其所面临的心理困扰。另一方面,社会心理服务并不一定局限于服务狭义上具有心理健康风险的重点人群,而是可以扩大至所有有心理健康提升需求的人群。例如,当下许多青年对松弛感的追求,并不是因为自身的心理健康出了问题,而是想追求一种更为丰富的人生体验。这种需求的满足不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可以结合文化、体育、旅游等其他多种形式。进一步丰富社会心理服务的形式和场景,让普通人能有更多机会体验到身边的松弛感,促使压力消解于日常生活之中,可以起到“上工治未病”和“防范于未然”的最佳效果。
在充满松弛感的社会中,人们能够在面临各类压力、各种冲突和各方面的不确定性时,以一种充满弹性和能动性的姿态,从容应对。而通过有效的情感治理,培育更有松弛感的社会心态,有助于增强社会韧性,进而促进经济韧性、政治韧性的提升,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本文作者为南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医患社会心态的形成机制与治理路径研究”(21ASH012)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略
责编:程静静/美编:王嘉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