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选贤任能,始终把选人用人作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来抓。”这深刻揭示了干部考察工作的重要性。全面、准确、客观的考察报告,正是选人用人的重要基石,也是落实这一要求的直接体现。考察报告一词一句绝非小事,精准恰当用词,能够让干部“画像”跃然纸上,成为组织选拔任用的关键依据。
全面用词谨防以偏概全。干部考察报告主要体现“德能勤绩廉”五方面,每个方面都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综合考量、全面评价,才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干部的真实情况,但考察材料篇幅有限,在用词比例上,就要惜字如金,既要系统全面,又要逻辑清晰。既要提纲挈领,又要剪裁匀称。就如同盖房子,四梁八柱不可少、门窗尺寸要合适、分布适宜才协调。谨防有柱无梁、窗大门小。在用词上,既要抓住关键,又要言简意赅。既要精雕细琢,又要见人见事。一定要把文风当作风,谨防穿靴戴帽、云山雾绕、头重脚轻等问题。这就要求考察人员“反刍千百遍”,才能下笔如有神,审查材料要下足“绣花”功,从民主推荐、个别谈话、查阅资料、实地走访等环节中全面反刍式梳理、多维度分析,方能确保撰写材料时比例匀称、字字直指“七寸”。
准确用词切莫张冠李戴。考察报告是对干部的精准 “画像”,看似日常工作却最显文字功底,准确的报告不仅能“窥一斑而知全豹”,更能使考察材料“活起来”,让干部形象“生动起来”。反之,则是“四不像”,粗看谁都像,细想不知谁,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想要画好“肖像画”,不仅要有敏锐的政治感知能力,更要有两把过硬“刷子”。这就要求考察须全方位、立体式了解干部。既知工作事,又晓生活情。既察思想动态,又察行为举止,要善于在“剥茧抽丝”中辨别“李逵与李鬼”。从一贯表现中察立场,从关键时刻中寻担当,从细微痕迹中辨品行,通过现象看本质,结合实际深分析。在绞尽脑汁中斟酌字词,秉持匠心“量体裁衣”,力求字字有来源、句句有支撑、字字能珠玑,还要敢于“枪毙”“万人帽”,确保“张冠张戴”“李衣李穿”,使每一份考察材料专属一名干部。
客观用词避免先入为主。考察报告的字里行间,承载着对干部的立体式评价,切莫以主观臆断。考察用词务必谨慎客观,既不夸大其词,也不轻描淡写。每一笔“勾勒”都要坚持实事求是,确保公正无私,要以事例来支撑、数据来说话。如镜鉴人,既显优点,也不掩瑕。确保每一字落笔都经得起推敲,既不溢美,也不贬损,力求真实还原干部本色。反之,若“戴有色眼镜”评价,用词必定“跑偏”,可能会埋没真正有能力、有担当的干部,也可能让一些“伪君子”“太平官”钻了空子。唯有公正客观评价,才能让干部心服口服,让组织的选拔任用经得起检验。这也是对每一位干部辛勤付出的尊重,也是为党和人民事业挑选优秀人才的重要保障。
(作者:中共北京市昌平区委组织部 殷其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