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解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为了谁”“依靠谁” 以及 “由谁评判” 等重大问题,其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民性。科学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人民性的理论内涵,是新时代文化建设重要的思想基础与行动指南。
理论维度: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鲜明标识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指出,人民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文化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其产生与发展的根基是社会存在。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蕴藏着文化生成与发展的无尽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强调了人民对文艺创作的基础性作用。从群众史观的逻辑思路来看,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是推动文化生成与发展的根基和动力,创造了文化赖以生存的现实基础。人民滋养、培育并造就了文化,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作品,是人民社会生活在主体头脑中的意识产物。人民现实生活蕴含着文化生成的丰富素材,离开了人民现实生活,文化就失去了生成与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的社会现实生活为文化生成与发展提供了丰富原料,离开了人民群众,文化就失去了直接反映的对象。
“激发人民群众的活力、创造力,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为文化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源泉。” 这一表述鲜明地彰显了文化的人民主体性,阐释了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马克思在其著作中提出了 “精神生产力” 概念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基于这一理论,立足新时代文化实践,创造性地提出 “增强文艺原创能力” 。文化主体性的理论逻辑前提,是承认人民群众在文化生成和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以及能动性建构作用,因此应充分激发人民群众在文化生产中的首创精神与创造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蓬勃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彰显了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生产中的首创精神与创作热情。人民群众不再只是文化作品的被动接受者和消费者,他们的文化主体性逐步被激活,从旁观者悄然转变为参与者,人人创作、人人参演的群众文化活动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在精神生产中的主体地位。
历史维度: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重要表征
“坚持人民至上” 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之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百年文化工作将人民至上作为根本准则,深刻揭示了党始终把握文化工作自觉主动的历史逻辑。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民置于文化工作的历史主体地位,将人民对文化的需要作为文化工作的价值归宿,“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 人民的需要是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意义,体现的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意义关系。人民需要决定了文化价值关系的根本所在。文化以审美建构、思想塑造及精神表达等为基本特征,是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人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既是人的社会性的体现,也是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品位、质量要求也在悄然提升,因此文化工作者应科学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的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类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始终存在,文化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对高质量文化产品的需求愈发迫切,文化工作者要围绕人民的美好文化需求创作优秀文化作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 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是一个整体,习近平文化思想从整体性视角回应了人民群众在美好生活中的精神文化生活诉求。这体现了三重思想内涵:一是要把握好人民群众对文化的多层次需求。新时代文化工作者要科学认识人民群众多层次文化需求的历史必然性与逻辑合理性,正确处理好文化普及与提高的辩证关系,实现二者相互促进。二是要把握好人民群众对文化的多样性需求。新时代文化工作者应在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的普遍性需求的基础上,科学精准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特殊性文化需求,认识到人民群众的文化共同需求,了解不同人民群体的个性需求。三是要把握好人民群众不断发展的文化新需求。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随着社会历史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新时代文化工作者应在了解人民群众文化新需求的基础上开拓文化发展新空间,使文化创作紧跟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发展步伐。
实践维度:文化创作的理性认知和实践行动
“热爱人民不是一句口号,要有深刻的理性认知和具体的实践行动。” 理性认知就是文化工作者要深刻理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主体这一道理,只有在认知上树立了群众史观理论,才会在行动上自觉践行群众路线。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文化工作者在认知上树立群众史观的基础上,要深入人民、扎根生活,学会向人民学习,要在人民鲜活的实践中做到 “身入”“心入”,使理性认识和具体实践成为优秀文化作品的重要创作路径。在数智化时代,文化创作者获取素材信息变得日益便捷,但这些只是文化创作的 “流” 而非 “源”,快速高效的信息素材 “流” 根本无法替代人民群众社会现实生活的鲜活素材 “源”。文化工作者只有真正扎根人民,在与人民群众真诚交流和融入的过程中,才能切实体会到人民群众的社会现实生活。文化工作者只有在对人民群众真实生活的观照与体会中,才能真正准确把握文化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创作出为人民群众喜爱和认可的文化作品,进而以源自人民群众的作品引领他们塑造思想观念和价值情感。
情感作为非理性认识范畴,对人的认识与实践具有激活、驱动等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没有感情,对谁有感情,决定着文艺创作的命运。如果不爱人民,那就谈不上为人民创作。” 热情能够充分调动和激活文化工作者的精神力量,文化创作只有蕴含对人民的真挚情感,才会更好地激发文化工作者的创作灵感,进而创作出有血有肉、情感饱满的优秀文化作品。
一部优秀的文化作品必然反映真善美这一价值诉求,文化工作者只有将自我爱憎与人民情感相通,才能激发创作激情和才华,各种美妙的文化创作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才会涌现,创作出的文化作品才蕴含感人至深的精神力量,也才会具有长久的文化生命力。要通过文艺创作 “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文化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不仅具有社会叙事功能,而且具有能动反作用。文化对社会历史发展的能动反作用源于文化的内在属性,文化作为社会意识形态范畴,既包含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又蕴含对社会发展未来趋势的理解与追求,文化蕴含了 “实然” 与 “应然” 的双重逻辑。文化的重要社会意义在于通过优秀文化作品让人民群众看到美好、希望和梦想,进而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巨大主体力量。文化作品要用审美观照人民群众的社会现实生活,用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和价值情感让人民群众得到心灵净化与精神陶冶,进而引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体会到美好、希望与梦想,充分发挥文化作品的能动反作用。(作者:王铁柱,天津音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习近平文化思想在艺术院校的实践路径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24JD710022)阶段性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