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全面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战役,更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工程。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需从组织建设、产业升级、治理创新、人才支撑四个维度协同发力,构建全链条、多层次、可持续的发展体系,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持久动能。
筑牢“党建引领”核心轴,凝聚发展向心力。坚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第一工程”。要完善“头雁领航”机制,实施村党组织书记能力提升计划,通过专题培训、跨村挂职等方式,培育政治过硬、视野开阔、善抓发展的带头人。深化“区域联动”模式,打破行政村界限,建立联村党委、党建联盟等协作平台,统筹资源调配、产业布局和矛盾化解,实现组织共建、发展共谋、成果共享。推行“党员先锋”行动,设立党员责任区、示范岗,在环境整治、技术推广等重点领域发挥模范作用,让党旗在乡村全面振兴一线高高飘扬。
打造“三产融合”动力链,激活产业新潜能。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需破解“碎片化”“低端化”瓶颈。通过前端夯实生产基础,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智慧农业、数字农场,提升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中端延伸产业链条,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集群,开发预制菜、功能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后端拓展新兴业态,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打造田园综合体、电商直播基地等载体。才能激活产业潜能,促进科技成果向田间地头转化。创新“利益联结”模式,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构建“三治协同”治理网,提升乡村软实力。大力推动自治、法治、德治深度融合。通过完善“村民议事”制度,搭建“乡贤参事会”“院落恳谈会”等协商平台,重大事项实行“四议两公开”,激发群众主人翁意识。健全“法律服务体系”,实施“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常态化开展普法宣传、合同审查、纠纷调解等服务。创新“文明积分”机制,将环境整治、孝老爱亲等纳入积分管理,与惠民政策、荣誉评定挂钩,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建立“数字治理”平台,整合基层党建、民生服务等数据资源,实现事项“一网通办”、问题“智能预警”、监督“云端透明”。
培育“多元共育”人才库,强化智力支撑力。破解人才短缺需打好“引育用留”组合拳。实施“乡贤回归”计划,建立在外人才信息库,通过政策扶持、乡情联络吸引企业家、技术能手返乡创业。完善“定向培养”体系,依托职业院校开设涉农专业订单班,为乡村输送农技推广、电商运营等专业人才。创新“柔性引才”机制,组建乡村全面振兴顾问团,通过项目合作、技术指导等方式集聚高端智力资源。构建“成长护航”环境,在职称评定、创业融资等方面给予倾斜,让人才在乡村有事干、留得住、能出彩。
乡村全面振兴既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当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当产业活力激发出内生动力,当治理创新营造出和谐生态,当人才活水润泽希望田野,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美画卷必将绘就。这需要以系统思维谋篇布局,以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在接续奋斗中书写乡村全面振兴的时代答卷。
(作者:谢俊奇,衢州市常山县大桥头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