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理响中国 > 正文

【理响中国】为“打头阵”筑牢更强人才支撑

理响中国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江苏要把握好挑大梁的着力点,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以产业需求牵引技术突破,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要抓好人才这个“第一资源”,让人才成为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主角,推动人才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速实现发展动能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根本性跃迁,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澎湃动能。

搭“平台”聚“智力”,构建融合化创新生态。人才聚则产业兴,产业兴则生态活。要“梧桐引凤”式布局人才链,聚焦宜兴“3+3+N”现代产业集群和“3+X”未来产业的重点领域,强化“陶都英才”政策牵引,放大国家级、省级园区效能,在集成电路、合成生物等前沿领域,以“非对称优势”开辟战略新赛道,打造重点特色产业人才集聚区。要“固本培元”式发挥载体聚“智”功能,以集萃未来食品技术研究所、南宜环保研究院等重大科研平台为支撑,吸引更多优秀科学家及高层次人才团队来宜研发,构建“需求牵引—协同攻关—市场验效”的创新闭环。要“浚源引流”式拓展引才渠道,聚焦国家重大战略、省市重大部署,深化区域协同,依托无锡市四大创新合作中心,主动招引、积极承接更多人才创新资源,推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创新高地人才资源、项目资源向宜兴实现梯度转移,构建好“十步芳草、群贤吸附”的创新生态。

夯“根基”拓“疆域”,打造多元化育才模式。要打造“跨界融合+阶梯式培养”的育才新范式,构建“卓越工程师—青年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战略科学家”四级培养体系,支持“专精特新”“单项冠军”等重点企业在重点高校设立未来技术学院,推行“学术导师+产业导师”双导师制,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要实行“产教融合”育才工程,建设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打造“教学—科研—中试—产业化”全链条人才培养平台,依托“创新联合体”孵化机制,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人才培育联盟,以龙头企业为主导,构建“头部引领+链式培育”的新格局。要不断拓展海外引才空间,搭建全球人才大数据平台,开展“云上揭榜”“跨境路演”等新型双招双引活动,打造“人才资源全球配置,创新成果本地转化”的柔性培育新模式。

破“藩篱”筑“沃土”,营造良好人才环境。人才有活力,创新才有动力,人才活力迸发的关键在于激励,激励有方、进步有梯,才能让人才为事业发展持续奋进、释放出创新创造的最大活力。要积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让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尽展才华,在国家级、省级园区试点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建立“技术经纪人”制度,推动“纸变钱”向“智变金”跃升。推行“预算+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赋予产业领军人才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团队组建权。设置“人才创新容错指数”,推动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让人才愿做事、敢干事、能成事。擦亮“宜心宜意”人才服务品牌,实施“一人一策”精准服务,构建“工作有平台、生活有保障、创新有激励”的全周期服务体系,既用“真金白银”的物质夯实人才发展根基,更以“真心实意”的服务增强人才粘性,不断提升人才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者:宜兴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钱怡)

[责任编辑: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