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作为知识、技术与人才的富集地,在与地方政府、企业的紧密协同中,对提升军民企业竞争力、推动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深入剖析高校在国防与经济协同发展中的角色,探讨其人才与专利输出机制,以及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引导作用,针对当前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助力军民融合的深入推进。
一、高校国防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内在机理
人才输送:筑牢协同发展根基。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通过设置军事学、工程学、管理学等多学科专业,构建起一套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军民融合领域输送了大量兼具专业知识、技术技能与军事素养的复合型人才。这些人才不仅在军队中承担关键职务,推动军事现代化建设,还在地方政府与企业中发挥着桥梁纽带作用,促进军民技术的交流与转化,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科技创新:驱动协同发展引擎。高校凭借强大的科研实力,成为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产出大量专利成果。在国防与经济协同发展过程中,这些专利成果展现出双重价值。一方面,高校将专利技术应用于军事领域,显著提升军事装备的技术水平,增强军队的作战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将专利技术引入民用领域,推动产业升级,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多方协同:构建协同发展生态。地方政府、高校与企业在国防与经济协同发展中相互协作,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地方政府通过制定并实施相关政策制度,为高校和企业提供政策支持与方向指引,推动协同发展的深入开展。企业与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获取高校的先进技术和优质人才资源,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同时,企业为高校提供实践平台与资金支持,反哺高校的科研活动与人才培养。此外,政府通过出台政策保障、实施资金扶持与税收优惠等措施,以及建立协调机制,进一步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合作,为协同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与合作氛围。
二、高校军民融合面临的现实困境
定位模糊:战略理解与规划缺失。部分高校对国防与经济协同发展战略的理解不够深入,未能准确把握其核心内涵与重大意义,导致在参与协同发展过程中,缺乏清晰的指导思想与明确的目标定位。在缺乏战略规划与目标导向的情况下,高校难以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与优势,无法构建起有效的协同发展创新体系,限制了协同发展的成效。
体制缺陷:机制不完善与资源错配。完善的体制机制是高校国防与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但当前部分高校在体制机制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政策支持力度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管理机制不科学等。这些问题导致高校在协同发展过程中工作效率低下,资源利用不充分,无法为协同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与资源保障,阻碍了军民融合的深度推进。
人才短板:培养体系与需求脱节。国防与经济协同发展需要大量具备跨学科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然而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缺陷,如人才培养方案不完善、专业设置不合理、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这些问题导致高校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协同发展的实际需求,制约了协同发展的深度与广度。
三、高校国防与经济协同发展的突破路径
锚定发展定位,融入国家战略。高校应深刻认识国防与经济协同发展的战略意义,将其作为推动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结合自身的学科特色与资源优势,明确在协同发展中的角色定位与发展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加强与政府、企业等主体的沟通协作,构建多方参与、协同创新的发展体系,确保高校在国防与经济协同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完善体制机制,提升协同效能。高校需建立健全国防与经济协同发展的管理机构与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的职责权限,优化工作流程,提高管理效率。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形成协同联动的工作模式,推动各项任务的高效落实。同时,高校应积极与政府、企业开展合作交流,共同推动体制机制的创新与完善。政府应加大对高校国防与经济协同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优化资源配置,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与激励机制,激发高校参与协同发展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优化人才培养,满足发展需求。高校应根据国防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实际需求,优化专业与课程设置,加强跨学科课程建设,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与综合素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建设实践基地、开展校企合作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与综合素质,与军工企业、科研机构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人才培养活动,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与实效。
四、研究结论
高校国防与经济协同发展是我国国防与经济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军事与民用领域的资源共享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当前高校国防与经济协同发展面临诸多问题,但通过明确发展定位、完善体制机制、加强人才培养等举措,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推动协同发展的深入开展。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社会的持续发展,国防与经济协同发展将迎来更多的机遇与挑战。高校应持续加强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为协同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与技术保障;地方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政策制度,为协同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与引导;企业应深化与高校的合作交流,共同推动国防与经济协同发展迈向新的高度,开创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作者:韩笑 毛敏,北京工商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