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典型经验 > 正文

民办高校内涵发展新范式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吉林外国语大学校长秦和认为,民办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水平民办高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不可或缺的支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自始至终都是吉林外国语大学的使命。作为吉林省属重点大学,吉林外国语大学秉持“一切为了学生成人、成才、成功,使吉外成为中华儿女成才走向世界之桥梁,中外文化合璧之桥梁”的办学理念,在30年的办学历程中,培育了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大学精神和“桥”文化,不断赋予“会通中外、砺志敦才”的校训和“会通中外、服务祖国”的桥梁精神新内涵。

“会通中外,服务祖国”的桥梁精神内涵

学校精神是学校文化的精髓,是学校发展的力量源泉。作为一所“以语言之家为家”的外国语大学,立足语言个性化地形成自己的文化和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传承文明的载体、增进理解的桥梁。吉林外国语大学的办学初心,就是致力于外国语这一“桥梁”的精雕细琢。学校“会通中外、服务祖国”的桥梁精神,就是其办学理念的核心体现,反映了学校在新时代培养国际化人才、促进国际交流、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使命与追求。

“会通中外”:文化主体性与跨文化融合

会通中外的基本要求是坚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其核心是巩固文化主体性。文化主体性是使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一体化的必要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巩固文化主体性是形成教育意义上坚定的自我、自觉担负新时代教育使命的基础和前提。在国际化办学治校中树立文化主体性,就是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放眼世界与中国特色的有机统一,把“中国特色”注入学校建设之“魂”,转化为以桥梁精神为纽带的办学理念。一方面,立足中国国情和教育实际,把办学特色体现在办学理念、战略规划、发展路径和体制机制等方面,贯穿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另一方面,又要放眼世界,坚持“会通中外”,在国际化办学进程中始终坚持文化主体性,既能“放得开”又要“守得住”。学校以全球视野做本土化教育,突破外语人才培养仅关注语言工具属性的“单向性”思维,要求学生学好外国语,既具备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又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家国情怀,成为能够面向国际讲好中国故事的复合型人才。

作为一所应用型外语类高校,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发挥语言与文化的桥梁作用。学校在坚守文化主体性的同时,将语言的交际功能和文化的交流属性相结合,既注重外语语言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又强调对语言背后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学校通过对语言素养的培养、跨文化课程的开设和国际交流项目的开展,为培养兼具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的复合型人才提供思路。学校重视学业、学术与学识的互通,强调能力、素养与人格的融合,鼓励中西学术思想的对话。在学习借鉴世界同类高校先进教育模式、积极吸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本土化改造,将其转化为提升办学水平、推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着力点和生长点。

“服务祖国”:核心价值与责任担当

当前,中外文化与价值观念的交流与碰撞日益增多。唯有政治思想素养过硬的综合型外语人才,方能在国际舞台上站稳中国立场、服务国家发展、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

鉴于外语教育环境和条件的特殊性,即更多的文化差异、更多的价值碰撞,吉林外国语大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彻立德树人全过程,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和价值塑造能力,在未来工作中能与世界各国人民平等对话、交流互鉴。在重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础上,学校倡导在响应国家战略需求和服务地方发展中责任担当。学生的外向型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学校的亮丽名片。上海世博会、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以及一年一度的东北亚博览会、汽博会、农博会、书博会、雕塑展、瓦斯滑雪节等重大活动中,都有吉外学生志愿者的身影。学校通过构建以外语为基础的“多语种翻译+语言服务体系”,直接与经管类、传媒类等专业相对接,形成了服务汽车、会展、旅游、传媒等多语种专业群,在产教融合中为东北振兴、地方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储备。

青年学生要在讲好中国故事、诠释中国精神中服务祖国,学校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补足精神之“钙”。使学生在修业过程中做到“四个要”:“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总之,“会通中外,服务祖国”的桥梁精神,要求学校和学生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找到平衡点,为推动文明互鉴注入青春活力。

办学实践

对于吉林外国语大学来说,“会通中外,服务祖国”的桥梁精神是办学治校过程中的实践创新,体现在学校内涵建设的方方面面。学校的办学实践经历了从“专业立校”到“学科强校”的转变。进入“学科强校”发展阶段以来,专业层面的“平面桥”变成了学科层面的“立交桥”,一体化思维贯穿于内涵建设的全过程,学科专业一体化,学科、学人、学术一体化,学科研究方向、科研攻关方向、人才培养方向一体化,“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构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等,成为新时代“桥”理念的升级版。正如2025年2月19日秦和校长在接受中国妇女报记者采访时所讲的,“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搭建本硕博一体化国际立交桥,全要素推动国际化办学进程,进一步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高校的深度合作,与东欧、东盟、上合组织、阿拉伯国家等开展全面合作。”

引领学科生态圈构建

学校把学科建设作为内涵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系统工程,把优化学科布局、优化学科结构作为提高学科建设水平的切入点,坚持学术型学科为基、专业型学科为用的一体化分层建设理念,坚持学术型学科“创一流”、专业型学科“强特色”分类发展定位,强调学术型学科厚植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在提高自身学理化水平的同时,为专业型学科面向职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支撑。而专业型学科通过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不断反哺学术型学科理论创新的养分。学校以“外国语”为核心、以“国际化”和“区域性”为两翼,围绕国家涉外战略、国际传播重大需求和东北全面振兴、吉林省全方位开放全局,建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引领,以外国语言文学、教育学等学科为核心,以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为支撑,促进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同频共振,推动学术型学科和专业型学科一体化发展。

通过构建“翻译与国际传播”“区域国别学”“东北亚国际商贸经济”“当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话语体系”“中外语言文学与文化比较”等“1+N涉外大语言”学科群,撬动整个学科生态圈的进化升级,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总体规模化发展、“翻译”“国际中文教育”“教育”等学位点提档进位、创新性开启“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打下坚实基础,从而形成学科建设是“高地”、学术型学科是“高原”、专业型学科是“高峰”的生动局面。

跨学科融合的人才培养架构

学校把语言互通作为跨文化交际的底层架构,在此基础上将外语人才培养的相关理论与办学实践相结合,突破传统外语院校单一学科壁垒,确立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的外语人才思路。应用型是培养各类人才的共同指向,复合型、外向型人才培养,都需要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和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专业的不同特点加入适应复合型和外向型人才培养的必要内容。经过长期办学实践,构建了“外语+新文科”“外语+新工科”“外语+新商科”的交叉学科专业矩阵,形成了“外语+专业”“专业+外语”“双外语+”和“小语种+英语+专业”等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多语种翻译+”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已经成为吉林省培养“多语种翻译+”人才和创新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摇篮。例如,朝鲜语专业与跨境电商深度融合,形成东北亚数字贸易特色方向;德语专业嫁接汽车工程知识模块,打造面向汽车产业的语言服务人才培养体系。近年来,毕业生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担任文化使者的比例持续攀升,印证了这种教育理念的成功。

在民办高等教育同质化竞争加剧的当下,吉林外国语大学的“会通中外,服务祖国”的桥梁精神,在内涵建设中构建起独特的价值坐标系。学校架设起学科交叉、产教协同、文化共生的办学体系,开创了民办高校特色发展的新路径。当语言学习者成为文化解码者,当文化解码者进阶为文明对话者,教育的终极价值便在文明共生的维度得以实现。当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培养方案,吉林外国语大学正在为民办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提供新的范式参考,这不仅对整个民办教育生态具有重要启示意义,而且为应用型高校发展提供新思路。

(作者系吉林外国语大学校长助理兼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二级教授)

[责任编辑:张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