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学思践悟 > 正文

以权责之明破形式之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让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把更多精力集中到推动发展、服务群众上。然而,从根子上减轻基层负担非一日之功,需要着力破解权责不匹配等问题,进一步明晰应尽之责和应放之权,让“车”更轻、“马”更壮。

清单管理划边界。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全面建立乡镇(街道)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当前,权责交叉、责任超载依旧是减负痛点,一些部门常以“属地管理”之名将安全生产、生态环保等专业事务层层下压,致使基层干部在“无限责任”与“有限能力”的对抗中疲于应付。此外,还有部分干部把减负等同于压减任务,对该负的责任一味推脱,对该担的工作拈轻怕重。究其根本是权责模糊、权责错位的问题,要切实抓好乡镇(街道)履职事项清单工作,进一步厘清县乡之间“谁为主、谁配合”的职责边界,健全事权清晰、责能适应、履职顺畅、保障有力的权责体系。

资源下沉提效能。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减上补下”原则后,各地创新编制资源动态调配:湖北建立“县编乡用”周转池制度,统筹数百事业编向乡镇倾斜,补充农业、村镇建设等紧缺岗位;山东推行“编制银行”,对人口大镇额外增配10%行政编,允许跨层级调剂15%事业编,确保精准投放。实践表明,用好用活编制资源,实现定向补充与按需投放协同发力,既能防止“小马拉大车式”的资源缺位,又可杜绝“大水漫灌式”的资源错配,为基层履职锻造硬核战力。

机制保障促长效。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之弊非一日之寒,对普遍发生、反复出现的问题,要从制度机制上找原因、补漏洞,把“当下改”和“长久立”紧密结合起来,采取有针对性的、长效性的制度和措施,从源头上铲除不正之风滋生的土壤。要以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学习教育为契机,把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贯穿学习教育全过程、各方面,在学中知敬畏、在查中找差距、在改中见实效,以党的好风气好形象保障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周鲁豪 赵 祎)

[责任编辑: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