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浪潮中,河南南阳以生物工程领域为突破口,依托河南省生物工程学会的技术支撑和南阳市生物工程学会的本地化服务,探索出一条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为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近日,在河南省生物工程学会的指导、支持、协助下,南阳市生物工程学会筹备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社旗县绿康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召开。与会的领导、生物工程技术专家学者及来自南阳市各县区的农业科技企业负责人共20余人。河南省生物工程学会党委副书记、副秘书长侯佩,南阳市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学术部部长常立军,社旗县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杜金延,南阳市生物工程学会筹委会主任张丙玉等分别作了主旨发言。省市学会联袂,发挥科技创新优势,将深化南阳生物和农业科技与产业融合,助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强农、科技强县、科技强市。
构建“学会+产业”协同创新体系,激活科技内生动力
作为省级学会,河南省生物工程学会通过整合高校、科研院所资源,为南阳生物产业和生物经济发展提供跨区域技术攻关支持。成立后的南阳市生物工程学会将聚焦本地需求,搭建“企业-学会-政府”三方联动的协同创新机制,推动科技成果向田间地头和生产一线转化。例如,在社旗县丙玉蔬菜种植基地,依托学会人才、技术、知识和信息优势,绿康公司引入“豫夏1号”“快菜8号”等抗病耐热大白菜新品种,结合分子生物技术,使病虫害发生率下降40%,移栽成活率提升至93%以上;基于专利技术“一种轨道式草莓种植用施肥浇灌装置”,实现水肥精准调控,降低生产成本15%。
学会赋能,科技和产业联动,锻造新质生产力
“学会赋能”具有三重价值:一是技术精准性,从田间问题出发的技术攻关(如绿色防控、菌种选育)直接提升产业竞争力;二是模式创新性,通过“科技服务团+企业+农户”联动,实现技术扩散效率倍增(如集冷链物流、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体系);三是生态可持续性,在废弃物资源化(唐河和镇平等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生态种植(南召林下黄精、白芨、猪苓等中药材)等领域开辟绿色发展新赛道。南阳实践表明,生物工程技术的场景化应用正重塑农业价值链,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可复制的“科技+产业”融合范式。
南阳以创建“科创中原”试点市为契机,强化高能级平台建设,依托学会专家工作站和协同创新基地,将实验室技术转化为产业竞争力。在唐河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多方联合开展的秸秆高值化利用项目,突破纤维素酶高效表达技术瓶颈,年处理农业废弃物超50万吨,带动下游生物基材料产业链产值突破10亿元。这一实践不仅破解了农业面源/生态环境污染难题,更通过产业链延伸实现“变废为宝”,彰显科技赋能的乘数效应。
创新“人才+场景”培养模式,厚植农业科技发展根基
南阳市生物工程学会将通过“百会链千企”专项行动,在河南省生物工程学会指导、支持和协助下,构建“产业需求清单—技术攻关图谱—人才匹配矩阵”的精准服务体系。组建农用微生物创新中心,不仅能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技术骨干,而且可孵化出智慧农场示范项目。同时,联合共建生物工程现代产业学院,推行“课题来自生产线、成果落在车间里”或“将论文写在企业车间,将科研成果做到生产一线”的产教融合模式,为产业输送大批复合型技术人才,可有效缓解农业科技“最后一公里”的人才断层问题。如内乡县伏牛山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猕猴桃深加工项目,在学会和地方高校技术团队指导下,攻克猕猴桃酵素活性成分低温萃取技术,开发出酵素饮品、果酱等5类新产品,附加值提升3倍。2024年新建智能化生产线,实现年处理鲜果1.2万吨,带动周边3000亩种植基地标准化改造。
展望:打造中原农业科技创新高地
随着《“科创南阳”三年行动计划》纵深推进,南阳正以生物工程为支点,加速构建“基础研究-中试转化-产业应用”全链条创新生态。未来三年,将通过共建国家级农用微生物资源库、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中心等举措,力争在合成生物学、智慧农业装备等领域形成多项国内领先技术,推动农业科技贡献率进一步提升。这一系列实践将不仅为南阳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提供科技支撑,更为中国农业现代化贡献“学会赋能、科产融合”的南阳范式。
通过省级学会的技术引领与市级学会的本地化服务协同发力,南阳正将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在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征程中书写科技兴农的生动篇章。(南阳市生物工程学会筹备委员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