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作为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是青海省人口大县、农业大县、旅游资源大县、生态大县,具有独特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
近年来,互助县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主动融入全省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产业“四地”布局,紧扣县域经济发展实际和群众发展意愿,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整合特色旅游品牌、特色农业品牌、特色劳务品牌等各种分散的品牌资源,高水平加强顶层设计、高质量编制目标规划,聚力打造“乡土先锋、太阳花开、彩虹故乡、七彩农业、土族盘绣、青稞美酒、互助家政”七张名片,走出了一条具有互助自身特色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党建引领。互助县以打造“乡土先锋”党建品牌为引领,依托全省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双树村党支部和“幸福班彦”红色展馆,夯实“抓点突破、整体推进、全面出彩”举措,构建基层党建“一体十化”工作体系,深入实施“三强三优三提升”行动,创新开展“五聚焦五提升”、“十佳党建品牌”评选及“三亮双帮三评”等活动,推动党组织在产业发展、生态治理等领域发挥核心作用。2024年,打造“两新”领域党建示范点3个,实施村级综合服务中心“新颜工程”31个,组织体系更加紧密牢固。
产业兴带动百业旺,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一条重要途径。互助县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坚持守正创新,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着力提质效、补链条、促融合,通过做强特色产业延链增效、扩大产业发展优势,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壮大,因地制宜推动现代农业、工业、文旅等领域同步发力,促进“农体文旅商”融合发展,擦亮了“彩虹故乡、七彩农业、土族盘绣、互助家政、青稞美酒”等文旅、农业、非遗、劳务、工业产业品牌。2024年,全县接待游客39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1亿元,成功入选全国县域文旅融合发展潜力100强榜单;“互助家政”带动就业1.6万余人,实现劳务收入5.6亿元,代表青海省首次参与国家家政行业两项标准制定,先后被评为青海省劳务品牌、人社部新型劳务品牌,成功入选第一批全国家政劳务品牌典型案例;“土族盘绣”年产值2500万元,从事盘绣手工技艺的绣户3000户,季节性生产绣娘5000余名,年人均增收3800余元;青稞酒年产量达1.5万吨,实现产值7.8亿元,带动就业3万余人,互助县荣获“世界美酒产区·中国青稞酒乡·互助”称号。
全国两会期间,青海高原冷凉蔬菜备受关注。互助县依托气候优势和生态资源优势,着力打造高原冷凉蔬菜产业集群,30余种高原冷凉蔬菜亮相青海—香港经贸交流合作推介会、二十一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大型展会,通过冷链物流实现高原鲜蔬直供粤港澳大湾区。同时,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互助八眉猪,凭借肉质鲜美、无公害等特性,首次被端上全国两会餐桌,标志着高原特色农牧产品正以品牌化、高端化路径融入全国市场,“七彩农业”品牌越擦越亮。目前,全县输出各类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超45万吨,销售额达17亿元;冷凉蔬菜种植面积达7.5万亩,产量17万吨以上,产值约7.6亿元,联农带农超50万人次。
互助县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创建新一轮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提出打造“太阳花开”名片,加快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的工作思路,深入实施“民族团结进步+”融合发展行动,聚力引导各族群众参与经济社会发展、民生事业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工作,形成“多元一体、美美与共”的发展格局。每年用于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0%以上。2024年,争取少数民族发展项目资金3267.5万元,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等项目17项,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族群众。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互助县将以“七张名片”为纽带,坚持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文化资源变成富民产业,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让每张名片都成为互助高质量发展的亮丽标识,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青海篇章作出互助贡献。(谭轩文)
